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年龄大于75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myocardical infarction, STEMI)并发尤、源个生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采取介入治疗的预后。施入选2007年6月-2012年12月第二炮兵总医院年龄大于75岁STEMI并发CS的患者63例,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75岁-92岁,平均80±4.45岁;同时又入选79例年龄大于75岁的未并发CS的患者,男36例,女43例,年龄75-85岁,平均77.33±2.18岁。在CS患者中,根据是否行PCI术,分为介入组(n=27人)及非介入组(n=36人);根据是否合并CS分为休克组(n=63人)与非休克组(n=79人);通过spssl7.0软件对第一组数据进行基线资料的比较及经过两种不同的干预后的预后分析,评价介入治疗是否可获益;对第二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STEMI并发CS的临床特征。结果:1.介入组与非介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05),其中男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及前壁、前侧壁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和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衰病史者在两组所占的比例均较大。2.介入组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非介入组(51.85%:77.78%,P=0.019),存活者住院时间有所缩短(29.54d±3.69d:35.25d±3.33d,P=0.002),其并发症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40.74%:69.44%,P=0.023),继发肾功能损害(肌酐升高彡25%)的发病率降低(33.33%:58.33%, P=0.049),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所改善(47.69%±1.84%:44.00%±1.51%, P=0.000),但由于介入组相对强化的抗栓治疗,出血相关并发症(脑卒中、胃肠出血、穿刺部位的出血或血肿)较非介入组有所增加,其中13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脑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而非介入组无出血事件发生;IABP使用率、呼吸机使用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两组无统计学差异。3.对休克与非休克的STEMI的分析,发现上述可能的危险因素中,年龄(80.21±4.45:77.33±2.18,P=0.000)、前壁、前侧壁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82.54%:44.30%, P=0.000)、肺部感染(50.79%:22.78%,P=0.001)、LVEF(39.08%±4.82%:47.08%±3.43%,P=0.007)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而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及心衰病史并无差异。4.AMI合并CS多见于三支血管病变(74.07%:31.65%, P=0.000)及左主干病变(37.04%:16.46%, P=0.025),而单支病变较少(7.41%:30.38%, P=0.033)。结论:1.即使是对于年龄大于75岁的急性STEMI并发CS的患者,介入治疗不仅可降低院内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而且可减少心律失常、肾功能恶化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左心室射血功能。2.老年患者行介入治疗后,相对强化的抗栓治疗,使出血相关并发症增加,但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的出血或血肿。3.年龄、前侧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肺部感染、LVEF可能为急性STEMI并发CS的危险因素。4.老年急性STEMI并发CS患者虽然多见于三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