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及其作品表现出来的唯美-颓废特征。在海派中,被公认为具有唯美-颓废色彩的流派有幻社、绿社以及《真善美》杂志社的有关成员等,而新感觉派只是被认为是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唯美-颓废主义流派。其实,新感觉派沐浴在海派的大环境中,无论是其作家还是作品都具有了很浓厚的唯美-颓废色彩。本文就此入手,着力论证了新感觉派对西欧以及日本唯美-颓废主义的接受与运用,按照从外到内、从物质到精神的顺序,依次论证了新感觉派作品中唯美-颓废视野下的城市空间,具有唯美-颓废色彩的女人、男人和其他意象,作家本身的唯美-颓废观及其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状态,最终探讨了精神救赎的唯一途径——对刹那主义的追求,对永恒的放弃。其中,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论证基础,从构成作品的两大部分——形式和内容来证明了新感觉派确是具有浓厚的唯美-颓废色彩。随后的城市空间、人物意象和精神救赎为支持论点的三个核心。城市的街道和摩登女郎是组成城市空间最为主要的两个部分,新感觉派在描绘城市景象时突出运用了感觉化的技巧,为上海绘制出了一个由视觉、嗅觉和听觉混合在一起的异样的立体空间;在对摩登女郎的描写时,作家不仅直接呈现出她们的生活场景,而且运用了诸多带有丰富内涵的象征意象,如蛇、妖怪等,来凸显摩登女郎的唯美与颓废;在这样的背景当中,都市中的人们便陷入了精神的虚无当中,王尔德提出的“新享乐主义”便成了他们的行动指南,随着唯美与颓废不断的恶性循环,留给他们的只有那“刹那”的毁灭式享受了。本文将新感觉派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中,以大量的史料和文学作品来支撑论证体系,辅以与京派、社会分析派的对比分析,充分证明了新感觉派的唯美-颓废色彩。由此,既丰富了现代文学中的唯美-颓废主义文学研究,也增进了对新感觉派文学特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