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公共服务体系化研究与建设的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与规模在广覆盖、均等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主要以“千人指标”为依据,将居民的实际需求差异进行平均化处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客体概念及关系模糊性、空间区位布局评价标准差异性等问题,造成社区公共设施布点“非均等,错匹配”的现象。这不仅影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质量与效率,而且远未能达到居民对便捷、舒适、完整的设施空间的需求。为此,在深化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亟需通过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布局进行评价,并针对设施供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本文通过建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体系,将主客体相协调作为研究导向,以“人”作为中心,公平与效率作为评价标准,实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布局的评价研究,并以徐州市鼓楼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论文理清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界定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与分类,明确区位研究的空间对象和范围;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内在逻辑原理,梳理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主客体对区位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建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体系。结合案例,运用基于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空间可达性模型,在宏观层面上定量评价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公平性,发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公平性的分布特征;微观层面上,通过居民的感知可达性维度确认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明确重要影响因素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效率评价中的作用特征。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包含空间公平性自相关关系、空间环境需求、以及居民行为偏好在内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发展四种模式;并基于协调度分析原理构建服务设施空间测度模型,借助熵值法与空间句法实现对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与街道空间活力耦合协调性评价,进一步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布局提供科学的优化策略。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基于社区生活圈“供—需—行”平衡原理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影响因素研究方法。(2)基于问卷数据统计分析,提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感知可达性影响因子关系分析模型,证实了空间感知维度影响因子与行为感知维度影响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3)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建立了公平性评价模型,发现了研究区域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的分布特征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机会的公平性差异。(4)利用不同感知可达性影响因子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中的作用特征,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服务水平进行评价,证明良好的设施空间环境可以刺激居民产生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行为。(5)基于改进协调度的测度模型,揭示了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和街道空间两个系统之间耦合规律。(6)从政策引导与空间优化两个层面,提出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公平与效率的构建路径以及布局优化策略。该论文有图64幅,表57个,参考文献16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