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i900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一个伦理哲学问题,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幸福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尽管马克思并没有专门出书立著去阐述他的幸福思想,但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可以发现他对幸福的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经历了一系列思想斗争和艰难转折才逐步形成的,与西方哲学幸福观有着颇深的渊源。最终,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分析,确立了马克思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认为幸福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幸福就是人对其本质的根本占有,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必须通过自由自主地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于人类的幸福问题,马克思不仅给出了理论指导,还提供了实现幸福的具体路径,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为全人类解放和幸福的伟大事业。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高度占有自己的本质,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幸福。因此,他号召无产阶级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消灭阶级,废除剥削,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发展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发展,十八大以来,面临新的世情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并把“中国梦”作为党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幸福观为“中国梦”提供指导,“中国梦”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实践运用,也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中国梦”不仅国家的梦,更是人民的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的梦。通过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解,结合“中国梦”语境,运用马克思幸福观去指导“中国梦”的实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当前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军校及高校的教育过程中,体育教育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开展有效的体育训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训练以及成为当前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生全面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从体育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探析,并指出当前教育中的存在的各项问题,旨在推动学生体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实施,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体育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