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物可通过行为、生理等方面的改变来适应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扰。研究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的影响,对于物种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8年3月-2019年4月,在湖北中华山、河南连康山、湖北平靖关3个人为干扰强度不同的地区,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及与其有潜在捕食等关系的同域分布兽类时间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在中华山、连康山、平靖关3个研究地,分别获得物种的独立有效照片为4499张、3462张、2043张。共拍摄到兽类11种和鸟类45种。中华山、连康山和平靖关鸟兽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000、3.222和3.020,均匀性指数分别为0.802、0.937和0.849。2)红外相机的拍摄率结果显示,连康山人为干扰强度最大,多为当地村民在该区内放牧,中华山和平靖关的人为干扰强度相近。3)各地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高峰和人为干扰出现的高峰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呈现出错峰活动的现象。其中,在人为干扰最强的连康山,白冠长尾雉的活动与人为干扰的重叠程度最低,说明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可能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并且该物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活动节律来适应人为干扰。4)在白冠长尾雉的繁殖期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的日活动节律与人为干扰出现规律在三地均具有显著差异(Watson’s two-sample test,P<0.05)。在连康山,貉日间活动强度小,与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重叠系数最低。5)在白冠长尾雉的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各时期内,野猪(Sus scrofa)的日活动节律在中华山和平靖关都具有显著差异(Watson’s two-sample test,P<0.05),在连康山,野猪日活动节律与人为干扰出现规律的重叠系数最高,在白冠长尾雉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分别为0.852和0.766。且在三个地区中,野猪与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比其他物种高。6)上述两个时期各时期内,小麂(Muntiacus reevesi)的日活动节律与人为干扰在中华山和平靖关也具有显著差异(Watson’s two-sample test,P<0.05)。人为干扰处于活动高峰时,小麂都有一定的活动低谷趋势。7)在白冠长尾雉的繁殖期各时期内,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活动节律与人为干扰的出现规律仅在连康山具有显著差异(Watson’s two-sample test,P<0.05),白冠长尾雉的非繁殖期,在三地均没有显著差异。连康山的猪獾在白冠长尾雉的繁殖期日活动节律与人为干扰表现出较高的重叠,重叠系数为0.413。猪獾、果子狸(Paguma taivana)两个物种均显示出一定的夜行性,人为干扰对其影响小,与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也很低。8)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的变化对物种保护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上述物种活动节律的变化说明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放牧现象以及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关注保护地内家养动物的数量及行为很重要。另外,保护区加大物种保护的宣传力度,培训及引进保护管理人员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