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官僚特权阶层问题,中外学者早有涉猎,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系统考察官僚特权阶层萌芽、发展、形成及在苏联剧变当中作用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论文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论文的逻辑起点是:到底是什么体制和制度造就和维护了官僚特权阶层?研究结论是:官僚特权阶层是苏联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衍生品。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初步形成于列宁晚期,因此特权现象也出现在这一时期。尽管列宁晚年看到了集权体制的弊端并意识到这样会导致危害国家的官僚主义,进而提出一系列改革体制的设想,但从苏联后来的实践看,列宁晚年改革的设想均没有实现。
在有个人专权作风的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起了以斯大林个人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政治体制,这是一个带有较多封建主义色彩、较少社会主义色彩的体制。说它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是因为斯大林体制具有较强的专权性(独裁性)、神秘性、等级性,这无疑也是产生官僚特权阶层的一个重要历史根源。说它社会主义色彩较少,是因为它始终坚持高度集权、破坏民主、践踏法制且缺少必要的监督、制约,在这样的体制条件下,产生官僚特权阶层绝非偶然。
由于在斯大林时期,官僚特权阶层只是初步形成,且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斯大林的高压统治,使得该时期的特权更多的表现为享受各种待遇,在性质上也表现出与体制依附相关的隐秘性、等级性、排他性。特权阶层的黄金时期出现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特别是其执政后期,在勃列日涅夫的有意培植下,特权阶层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在勃列日涅夫的保护下,权贵们不但追求特权,而且大肆贪污受贿、拉帮结派,甚至有些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完全成为寄生在国家肌体上的一颗毒瘤。这一时期特权阶层的特权带有明显的专权性、保守性、欺骗性、贪婪性。特权阶层的行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因此成为诱发苏联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权贵们面对变革,一开始表现出手足无措,但戈尔巴乔夫发动的带有较强“崇洋媚外”色彩的改革使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保住他们所享特权的大好时机,于是撕下了他们虚伪的面纱,抛弃共产党员的称号,从被动改革转而为自觉演变,最终一举葬送了列宁亲手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总之,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存在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也使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去了吸引力,苏共也从十月革命时期人民支持和理解甚至不惜为之献出生命的党变成了被人民抛弃的党。苏共丧权的教训说明,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但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能巩固和持久的。
如何处理好党与群众,特别是官与民的关系,这是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政风廉洁,从来是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一环。
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政党,有必要认真吸取苏共丧权的教训,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建设和谐的党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