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媒介记忆也一直是巩固国家政权合法性、培养公民爱国情感的典型素材。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抗日战争的记忆权力不再只由政府掌握,而是过渡到与民间大众的合力中。官方记忆的权威性由此受到冲击,甚至是被重写和篡改。因此,研究互联网时代里民间记忆社群如何书写抗日战争的媒介记忆,是一个亟待关注的时代议题。
所以,本文聚焦于“抗日战争”这段重要的民族历史记忆,选择“百度百科”这一兼具民间性和系统性的网络媒体平台,从媒介记忆理论着手,遵循“谁在记忆”、“如何记忆”、“记忆什么”、“为何记忆”的研究路径,对词条书写者的用户背景和修订活动进行内容分析,以探究民间记忆社群通过在线百科全书平台展开的书写实践,并由此透视互联网环境下媒介记忆面临的变革与挑战。
本文研究后发现:相比于官方记忆,“抗日战争”百度词条的在线书写表现出“记忆协商”、“记忆博弈”的特点。在记忆主体方面,书写者主要是具有高等学历、集中在知识、权力、媒体领域的青年男性,呈现精英化的特征;在记忆协作层面,词条的编辑历史呈现出书写者“商议与妥协”的记忆路径;在记忆博弈层面,书写者围绕抗日战争的时间与名称、国共两党的战争责任与贡献、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展开争论,折射出民间记忆书写的民族边界、意识形态和地域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记忆的强制性反而催生出民众对政治权威的反抗,即民间的抗日记忆聚焦在官方有意强调的国共冲突上,而非这场战争原本的敌我双方——中日军队。这表现在书写者通过不断补充史料,企图重写“国民政府及军队为抗战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抗日记忆。同时,官方媒介的长期建构限制了大众的记忆空间,所以词条虽一度闪现、但最终没有建构出超越现有意识形态的反记忆。这也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记忆有其内在连续性,暂时不会引发记忆危机。
总体来看,民间记忆社群通过百度词条书写的抗日记忆,对比官方版本,叙事视角更为多元开阔,立场也更为客观公正。可见互联网时代开放了记忆场所、推动了大众书写、实现了多元协商,催生出记忆博弈与协商的新空间,提供了书写“完整历史”、“客观历史”的希望。因此,虽然面临新的挑战,但我们至少可以期待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记忆书写将不再是政治权威的独白,而是一个民间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博弈、共同建构的公共场域,呈现开放与多元的一个趋势。
所以,本文聚焦于“抗日战争”这段重要的民族历史记忆,选择“百度百科”这一兼具民间性和系统性的网络媒体平台,从媒介记忆理论着手,遵循“谁在记忆”、“如何记忆”、“记忆什么”、“为何记忆”的研究路径,对词条书写者的用户背景和修订活动进行内容分析,以探究民间记忆社群通过在线百科全书平台展开的书写实践,并由此透视互联网环境下媒介记忆面临的变革与挑战。
本文研究后发现:相比于官方记忆,“抗日战争”百度词条的在线书写表现出“记忆协商”、“记忆博弈”的特点。在记忆主体方面,书写者主要是具有高等学历、集中在知识、权力、媒体领域的青年男性,呈现精英化的特征;在记忆协作层面,词条的编辑历史呈现出书写者“商议与妥协”的记忆路径;在记忆博弈层面,书写者围绕抗日战争的时间与名称、国共两党的战争责任与贡献、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展开争论,折射出民间记忆书写的民族边界、意识形态和地域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记忆的强制性反而催生出民众对政治权威的反抗,即民间的抗日记忆聚焦在官方有意强调的国共冲突上,而非这场战争原本的敌我双方——中日军队。这表现在书写者通过不断补充史料,企图重写“国民政府及军队为抗战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抗日记忆。同时,官方媒介的长期建构限制了大众的记忆空间,所以词条虽一度闪现、但最终没有建构出超越现有意识形态的反记忆。这也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记忆有其内在连续性,暂时不会引发记忆危机。
总体来看,民间记忆社群通过百度词条书写的抗日记忆,对比官方版本,叙事视角更为多元开阔,立场也更为客观公正。可见互联网时代开放了记忆场所、推动了大众书写、实现了多元协商,催生出记忆博弈与协商的新空间,提供了书写“完整历史”、“客观历史”的希望。因此,虽然面临新的挑战,但我们至少可以期待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记忆书写将不再是政治权威的独白,而是一个民间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博弈、共同建构的公共场域,呈现开放与多元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