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以往辽宁海岸古环境复原的研究,存在研究范围大,钻孔密度低,缺乏对剖面做连续的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探讨海平面变化时未考虑各地潮差的影响,对钻孔高度缺少精确的测量以及在选择古海面标志上有误等不足。强调使用国外在海岸带研究中已成熟运用的硅藻分析等方法,以较小区域的海岸冲积-海积平原为对象,连续钻孔取样,高密度对沉积物做硅藻分析,详细区分海相和陆相沉积物,利用海岸平原上发育的覆盖在海相层上的泥炭和腐殖质黑色粘土作为古海面的标志层对古海面的高度和古海岸线的位置进行复原。研究结果表明,在辽东半岛东部的大孤山一带,面向海岸平原的沟谷埋藏泥炭十分发育。沟谷埋藏泥炭是全新世高海面期以后,随着海水的退却而形成的沼泽和湖沼等环境下的溺谷型泥炭;位于沟谷中沟头位置的海拔4m左右的泥炭底部的标高,大致代表了该区全新世最高海面期海水(平均高潮线)曾达到的位置和高度,其泥炭在沟头开始形成的时期大致代表该区全新世相对最高海平面期;研究区约6 000~5 000年前达到全新世相对最高海面,当时海面高度比现在约高出1.7m。相对高海面期大体持续到4 200cal BP,其后海面下降,3 200~2 700cal BP为海面下降到2.5m左右(平均高潮位)。这一时期海面相对稳定,海岸沙嘴发育。2 700cal BP以后海水开始从大洋河西部退出,大洋河进入低地,东北部的大洋河天然堤开始形成。其后2 766cal BP至1 495AD海退速度为4.8m/a;1 495AD到1 756AD海岸线向海后退速度为15.26m/a;1 756AD至1 900AD海岸线向海后退速度27.78m/a,推测造成1 495AD~1 756AD和1 756AD~1 900AD的海岸线快速向海后退的原因除与气候变冷外,这段时间人类活动加剧,导致上游森林遭到破坏,洪水携带泥沙入河,河流上游带来的输砂量增加也是造成大洋河平原快速向海方向扩张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辽东半岛西部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做钻孔调查取样,查明了该古泻湖平原的海相层上限的高度。结果表明:该平原各孔的海相层上限高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大约为海拔4.0~4.2m,该高度代表了该古泻湖平原全新世相对最高海平面期间海水所达到的平均高潮线的高度。该区约略早于5 800cal BP达到全新世相对最高海平面。全新世相对最高海面期的平均海平面高度约为海拔3.4~3.6m。将此高度与辽东半岛东部大孤山一带的全新世相对高海平面期(6 000~5 500cal BP)的平均海平面的高度值约2m相对比,显示出在全新世期间辽东半岛西部八岔沟一带较东部的大洋河平原有相对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表明全新世海进期当中,辽宁沿海普遍存在一次海退地质事件。从下辽河平原样品的14C测年数据,推测这次海退时期大致在9 300-8 000cal BP。这次海退事件可能与冰后期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8.2Ka前的降温事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