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吸引了大量外资,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对外贸易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外资投向的区位差异也是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引进外资并不意味着东道国一定能够掌握内含在外资中的国外先进技术,外资的技术外溢程度受本国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而本国技术开发和创新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对外资先进技术的吸收,因一国的研发活动具有提高创新和技术吸收能力的两面性。 本论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外资和本国研发活动从不同途径对我国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论文首先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29个地区1985—200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算,接着利用测算出的数据检验了FDI和R&D活动对我国技术进步促进程度,以及R&D活动的吸收能力对FDI技术外溢的影响,然后在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检验了FDI和R&D活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在我国FDI较R&D活动更能促进技术进步,R&D活动对FDI外溢技术的吸收作用很明显。FDI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较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明显,但R&D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中部地区最大,其中原因可能是虽然东部的自主研发投入比中西部大,但与其发达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匹配。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制定对外开放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FDI和R&D活动在地区间的不同影响。首先应当把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投资环境作为利用外资的战略重点,给中西部地区更多的倾斜政策以调节外资区域分布的严重不平衡。其次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当加大研发力度和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