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建设是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土壤水分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关键因子,对植被生长、农业发展、土壤侵蚀和溶质运移等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是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属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土壤质地、饱和导水率、容重等土壤指标密切相关,研究土壤水分及其相关变量的时空变异性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管理和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围绕土壤水分及相关土壤指标的时空问题,基于大量野外实测资料,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对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及相关土壤指标的空间尺度性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土壤储水量在坡面尺度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坡面尺度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异性和时间稳定性特征的剖面分布(0-300cm)、利用常见的土壤属性对代表性测点进行先验预测的可行性分析、坡面尺度表层土壤水分(0-6cm)时间稳定性特征的尺度性、坡面尺度七种土壤指标插值精度的尺度性以及饱和导水率在小流域尺度上统计参数的空间尺度性等问题,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坡面尺度土壤储水量在不同深度上(0-1、1-2和2-3m)均存在良好的时间稳定性。时间稳定性指标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相对差分的标准差均表明,土壤储水量的时间稳定性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强,并且两个土壤层次越近或相邻的两个土壤层次越深,其土壤储水量的空间模式在时间上越相似。相对差分法分析的结果表明,每一层的土壤储水量均存在代表性测点,并且深层土壤储水量代表性测点数多于浅层土壤,但是,一个测点不能同时预测三个土层的土壤储水量。相对于土壤储水量空间变异性,其时间变异性对代表性测点的选择影响更大。(2)土壤储水量在湿季的异质性强于干季。0-1、1-2和2-3m平均的土壤储水量与其方差的正相关关系(p <0.01)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强,决定系数分别为0.33、0.91和0.97。但是在更小的深度间隔(0-100cm每10cm一层,100-300cm每20cm一层),土层平均含水量与方差呈幂函数关系(略优于线性方程),其决定系数随深度的增加呈先降低(0-30cm)后增加(30-160cm)最终趋于稳定(160-300cm)。(3)研究黄土高原北部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动态时,200cm为合理的采样深度。0-300cm土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和时间稳定性的剖面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Ⅰ)不规律变化层(0-60cm),该土层为主要的根系活动层,同时又受到降水、地形等因素的强烈影响,从而导致土壤水分时空特征分布的多变性;Ⅱ)规律变化层(60-160cm),植被、降水等影响因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规律性减弱,这导致该层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稳定变化;Ⅲ)基本稳定层(160-300cm),这一层的土壤水分基本不受植被、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属性在垂直方向的变异性是土壤水分变化的主导因素,黄土地区土壤在垂直剖面上良好的均质性导致土壤水分时空特征在这一层次展示了良好的稳定性。因此,在类似地区,200cm土壤层的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可以反映较为完整的剖面信息。(4)海拔和粘粒含量是坡面尺度浅层土壤水分(0-60cm)时间稳定性特征主要的控制因子,可以解释时间稳定性指标(平均相对差分)64%的变异。但是,具有相似土壤属性、地形和植被分布的相邻土壤样带(间距为10m),其时间稳定性特征(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代表性测点数量与分布特征及时间稳定性指标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在样带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仅用土壤基本属性和海拔因子对代表性测点进行先验鉴定是不可行的,需引进更多的变量或更先进的分析手段才能实现先验鉴定代表性测点的目的。明确土壤水分的时空特征有助于先验鉴定代表性测点的模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应用。(5)坡面表层土壤水分(0-6cm)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具有尺度性,采样幅度对表层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强于采样间距。尺度性的具体模式因参数而异,对数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大部分时间稳定性特征参数与采样尺度的关系。平均Spearman秩相关系数随采样间距的增加无显著变化(p>0.05),随采样幅度的增大呈对数增加(p <0.01),土壤水分的时间模式在0.01和0.05概率水平上显著的比例随采样间距的增加或采样幅度的降低而降低;平均相对差分的极差随采样间距的增加呈线性减小(p <0.01),随采样幅度的增大呈对数增加(p <0.01);相对差分标准差的平均值随采样间距和采样幅度的增大均呈对数增加(p <0.01)。并且采样间距和采样幅度较小时,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参数的变化速率较大。(6)采样尺度影响土壤指标样本数据的分布类型及插值精度(用G值表示),尺度指标(E&S)对插值精度的预测效果优于经典统计指标(CV)和地统计指标(S/R),并且线性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E&S与G值的关系。七种土壤指标(粘粒含量、粉粒含量、砂粒含量、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表层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碳)随采样幅度的降低或采样间距的增加,呈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升高。随着采样幅度的增大或采样间距的降低,七种土壤指标的插值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各土壤指标的平均插值精度存在很大差异。从单个样本对插值精度贡献率最大的角度出发,在相同的采样幅度下,砂粒含量需要的样本数最少,土壤有机碳含量需要的样本最多,而其它五种指标需要的样本数大致相同。(7)小流域饱和导水率的统计参数(方差、相关距离和块金基台比)存在尺度性依赖性,并且对各尺度要素的依赖程度不同。饱和导水率的方差与采样间距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p=0.137);采样间距在1.1倍“真实的”相关距离范围内变化时,“表现的”相关距离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当采样间距在1.1倍“真实的”相关距离以上变化时,“表现的”相关距离与采样间距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块金基台比与采样间距呈负对数关系(p <0.01)。三个参数随采样幅度的增大而以不同的模式增大。采样体积增大导致测量方差和块金基台比下降、相关距离增加。三个参数与采样间距、采样幅度和采样体积的拟合方程的平均决定系数分别为0.53、0.96和0.83。因此,相对于采样间距和采样体积,采样幅度更适合作为尺度转换的载体,将有限的样本以高密度分布在小的次级区域比将相同的样本以大的采样间距分布在整个研究区能更精确推绎所需参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次级区域必须能比较好地代表研究区的平均状况。在野外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本论文较深入探讨了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以及相关变量的空间尺度性。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半干旱地区小流域土壤水分和相关变量时空特征的认识,为多尺度时空变异研究积累必要的数据,进一步推动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概念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同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将来在类似问题的研究中采样方案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