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价值观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nyun_117_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如人生、人性、命运、情爱等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样就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作家的人格特质,其实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传统价值观。因此,在《聊斋志异》中发掘蒲松龄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也可由此窥见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及社会环境的变迁。  蒲松龄生活在一个价值日渐沉沦的年代,有才华却不为世所用,在科举上屡战屡败,创作《聊斋志异》也不被社会认同。所幸历史并没有辜负他,他坚持立言,以便全面地把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落实在文学这千秋大业上,藉着狐、鬼、妖、仙等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蒲松龄用了半生岁月立言,寄托了自己的爱与恨、哀与愁,以古折奥峭之笔,漂泊流离之情,借着《聊斋志异》反映满清封建社会的沧桑,总结了中国古代至清朝的传统价值观。他个性自由的价值取向代表着处于十七世纪的人民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价值理想。  在成长的过程中,蒲松龄的价值观受其家世、举业、情爱、交游及乡邻的影响。家世的传统令他追求功名,举业的失利又令他恨世道不公,也怨自己的运气不好,因此他的人生观和命运观总是紧紧相连。他的一生中,曾经和一些读书人建立过友好关系,如李尧臣、王如水、张笃庆、毕际有等等。这些人也影响了他的人生和命运观。  蒲松龄对人性的丑恶和虚伪并不完全绝望,这可从他对人性真善美的描写看得出来。虽长年与妻儿聚少离多,颠沛流离地在富有人家中设馆授徒,他却懂得在百无聊赖时借鬼狐书写自己的白日梦,以弥补现实生活的缺憾,使受挫的心理得以平衡。因此,他的情爱观总是渴望艳遇似的红袖添香,在不违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认同知己之恋和自由恋爱,这在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确实是惊世骇俗的。  蒲松龄认为:孝需要婆媳长幼双方的配合才会美满和谐;为了尽孝,可以做出超出常理的行为。自小受到父亲和叔叔的影响,蒲松龄也认同快意恩仇、义不容情的侠义观念,加之个性耿直,他经常愤讥大小官僚为了保住官职,匿灾不报。他也有感于乡邻百姓处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常写诗记录下来。  蒲松龄的价值观,尽管和当时的读书人如吴敬梓、孔尚任、曹雪芹、袁枚和纪昀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他自身的特点。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同,要写出一部《聊斋志异》,也只有蒲松龄自己才能做到。
其他文献
当今时代,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借入的英语源词语的数量也剧增。查阅当今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文章,听听人们的日常会话,当今时代的人们对它们可谓是非常青睐的
探究式语文课堂应该是: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能在探索中创新,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为此
中国古代戏曲教育史表明,师徒传承戏曲教育模式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戏曲表演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对师徒传承戏曲教育模式的重新认识,有助于对现今学校戏曲教育体制深刻
课堂教学文化是数学课堂教学特有的文化,它是一种特殊文化、综合性文化、情境性文化,持久性文化和以理性思维为主流的文化。数学课堂数学文化建设应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
文儒思想是开元天宝时期特有的以礼乐为核心的、文与儒有机结合的儒学思想。盛唐之音的审美特质、盛唐诗学观念的产生、变化和消退,是与文儒思想观念的盛衰消长相始终的。本文
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四位导演先后对苏童小说进行过电影改编。具体改编情况是:张艺谋将小说《妻妾成群》(1989)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李少红将小说《红粉》(1991)
<正>从2013年狼真的来了,至2015年的断崖式下跌,仅仅两年多时间,就把纸媒从曾经的辉煌一下子打入冰点。当众多报媒还正在扭扭捏捏着探讨媒体融合的前景时,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
反腐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迅速出现兴盛的创作局面,成为文坛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它持续将近十年的时间。其社会影响之大,远远超出同时期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  本论文的
关于油画作品《记忆之碎片》之解读不经意间,一切都成为过往。曾经的文化,曾经的传统,曾经的美好,都一一由清晰逐渐变的模糊,悄悄地离我们远去,化作残存的碎片,坠落于历史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