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价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是一国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反映着市场经济的冷热程度,价格大幅上涨或大幅下跌都将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价格水平的波动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政府和经济学者的高度关注,大多国家亦将稳定物价作为该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一,并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试图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物价。也正因为如此,货币对价格影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正如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试图找到最适货币量与最适价格水平构成的平衡状态时感叹:“价格水平的最适行为至少已讨论一世纪之久,虽然并未达成确实而令人信服的答案。”1,按传统的货币价格关系,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即货币供应量增加,价格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价格降低,从长期来看,货币的变动最终将反映到价格水平上。但是,事实上货币与价格之间并非总像古典和现代货币数量论所说那样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不同经济阶段货币对价格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存在现实情况与传统理论出现偏离的现象。对此,已有的研究多从货币传导机制梗塞、时滞效应、主观预期、信贷约束、资本市场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剖析,少有从我国二元经济转型具体国情出发来分析货币对价格的影响的变化。本文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具体国情,重点比较分析二元转型不同阶段货币对价格影响的差异。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试图以二元对比系数作为衡量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指标,建立二元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与价格关系模型,对二元转型过程中的货币价格关系重新加以审视。首先,在传统货币价格关系理论基础上,结合二元经济特征,重构二元转型过程中货币对价格影响机制;接着,对中国货币与价格关系基本事实进行总体趋势分析和分时段比较分析;然后,对二元转型过程中货币与价格的短期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是对货币与价格关系的长期协整与脉冲响应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减弱的过程中,劳动力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匹配关系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可供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而社会中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相对多的货币将支配相对少的劳动力,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更容易造成名义工资(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导致更高的价格水平的上涨。(2)总量SVAR模型中二元对比系数与货币供应量构成的交叉项r*lnm1,r*lnm2系数估计量的T统计值绝对值均大于2,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对货币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影响。从脉冲响应分析来看,给定一个单位货币供应量的正向冲击,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价格水平)并不总是产生正向响应。也即是说,从长期二元经济转型进程的视角看,在不同的二元转型阶段,货币供应量对价格的影响可能会不一样,甚至出现负向影响。(3)分阶段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下,对于给定的一个单位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正向冲击,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增长率(价格水平变化)响应强度不同。具体表现为: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越弱,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价格产生的冲击效果越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越弱,货币供应量对价格的调控效果越明显。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对此,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是建议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将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这一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在不同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下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