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遥县城在清朝中后期城市空间形态趋于稳定,市民活动也随之完善丰富。当地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得庙会这种传承千年的综合性活动,在延续民间祭祀的同时,向娱乐休闲和商品交易等城市功能侧重的特征更为典型。县城内各类寺庙在县城的空间组织中产生了不同的城市意象,相应的庙会活动因此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庙会活动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城市的一系列空间要素,进而对参与庙会活动人群的意象认知和他们在城市中的活动方式产生改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重点讨论平遥县城民国至解放前期,城市中不同庙会的形成和庙会活动开展的空间特征,并进一步对庙会活动与县城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本文先以明清以来平遥县城的空间形态变化和城市中与庙宇相关的空间组织要素展开阐述,从中探讨不同的庙宇在清末时期,形成的不同空间地位和城市意象,分析其对庙会活动形成的影响。其次,以庙会的形成和发展为切入点,从中梳理分析各个庙会活动的形成原因。考证并拓展过往研究中,区域层面下庙会可能的分布关系。最后,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展开相关庙会活动举办时各种空间的分布情况,分析庙会中不同活动内容的空间需求与城市空间组织形成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讨论县城庙会活动对于城市空间组织和意象认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最终形成的观点主要有:一、在县城空间形态演变下,庙宇因周边空间组织要素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空间意象,庙会活动多分布在空间意象较为突出的庙宇周围。二、庙会活动的举办空间上,形成以庙前区、庙市主街、城墙周围空地为分区的不同交易内容,并呈现出以庙宇为原点,以庙市主街为轴,分别向城内延伸,向城外扩展的特征。三、县城庙会活动对城市空间组织要素的影响方面,庙会活动使得庙宇空间意象发生改变,进而逐渐重构了庙宇认知系统;庙会活动与周边设施要素产生了有效关联,对于周边设施的功能产生了一定改变;庙会活动满足了各种权利人群的需求,影响到其行为方式,进而促进了区域内不同人群的交往,最终对城乡聚落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