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学巨匠,稷下学宫“最为老师”。“道”、“学”、“政”三位一体是《荀子》儒学思想的基本结构,本文以其“学”论为出发点来对《荀子》之“道”论、“政”论等儒学思想展开演绎。在丰富的诸子学和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荀子对孔孟所创造的儒家内部“学”统进行了基于现实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构建了一套完整而切实可行的“学”论。人之“性恶”故须通过学习礼义而积善成德,这一学习过程是感官和心知的相互发用,然心常所有蔽,故须解蔽以求知,此中之关键在于保持心之“虚壹而静”。荀子致力于社会动乱的治理,主张不慕于天而推重人事,他基于现实的需要改造礼法而赋予其更广泛的内涵与价值,通过把道德价值法则化、规范化,从而确立起以礼为宗,统贯其它德目之修养进路。学习礼法可以规范个人行为,建构社会秩序,而礼义之起源乃在于养欲给求和文理情用。对礼义道德的学习是一个专心一致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须注意环境和师友对学习者的影响。通过积学,人可以达致士、君子、圣人之境界,在此基础上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治而完成齐一天下之目标,此为荀子“学”论之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