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top--]

论高校德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zp666
'; } ?>
【作 者】
'; foreach($pd_record as $writer){ $str .= ''.$writer. ' '; } $str = trim($str,',').'
'; } echo $str; ?>
【机 构】
'.$navinfor[author_org].'
'; } ?>
【出 处】
'.$navinfor[befrom].'
'; } ?>
【发表日期】
'.$navinfor[year].'年'.$navinfor[issue_num].'期
'; } ?>
【关键词】
'; foreach($pd_record as $keyboard){ $str .= ''.$keyboard. ' '; } $str = trim($str,',').'
'; } echo $str; ?>
【基金项目】
'.$navinfor[fund_info].'
'; } ?>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育学的观点看,“以人为本”就是:凡事皆以人为先,以人为重,以人为尊,人是我们唯一最需要关心的。本文在分析德育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对德性修养和主客体关系的探讨,提出德育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应该是以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为“人”、以学生的德性发展和完善为“本”。德育的实现需要通过师生双方交往来完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所以,德育过程要以人为本就必须要坚持以“师、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是为了什么而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即德育过程中的“本”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全人类都得到自由解放和一切人都获得全面发展。所以德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完善人格,完满人生,实现主体价值的张扬和超越。其根本任务在于塑造人至善至美的德性。在现代社会,德性修养的发展和完善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据此,本文认为德育过程中的“本”应是学生德性修养的发展和完善。因为只有当人的德性修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才有可能获得全面发展,由个体组成的社会才能进一步发展。高校德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求科学界定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德育过程以学生德性发展为本,要求高校德育过程中以学生德性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实行“交往双主体”、“人性化”的高校德育模式。
其他文献
[e:loop={"SELECT * FROM phome_ecms_lunwen WHERE id BETWEEN $js AND $ks ",0,24,0}]
'.$keyboard. ''; } $str = trim($str,',').'
'; } echo $str; ?>
[/e:lo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