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以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为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地危害,但是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可能是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对各种刺激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炎性反应能力。脑梗死后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介导炎症的级联反应,导致了继发性脑损伤。因此关于炎性介质在脑梗死中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炎性介质的诱导酶环氧化酶-2(COX-2)以及炎性介质白介素-6(IL-6)参与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继而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脑组织的水肿、神经功能学的改变等,且二者的表达水平与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关系密切,能够作为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因此寻找以COX-2和IL-6为作用靶点、抑制炎症反应进而减轻脑损伤的神经保护剂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黄体酮(Progesterone, PROG)及其代谢产物别孕烯醇酮(allopregnanolone, ALLO)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抑制脑外伤后炎性介质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脑外伤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Ⅲ期临床实验阶段,但在脑缺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永久性脑缺血方面则更少,且其具体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黄体酮能否通过抑制脑缺血后COX-2、IL-6的表达以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所以本实验旨在通过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观察黄体酮治疗前后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改变,并且检测损伤后炎症反应的相关的指标,探讨黄体酮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96只,体质量250-300g,采用Zea-Longa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24只)、单纯缺血组(MCAO,24只)、溶剂治疗组(MCAO+HBC,24只)和黄体酮治疗组(MCAO+PROG,24只)。将黄体酮溶于22.5%2-羟丙基-β-环糊精(HBC),黄体酮治疗组和溶剂治疗组分别给予15 mg/kg的黄体酮和HBC,其余两组均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各组均于造模后1h、6h腹腔注射一次,以后每天皮下注射一次,以利于逐渐吸收;在24h、72h时,首先参照Zea-Longa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后处死大鼠,采用HE染色判断脑缺血区域和范围,判定坏死细胞以及炎性细胞的分布。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皮层缺血半暗带区COX-2、IL-6蛋白的表达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扩增缺血侧皮层COX-2、IL-6 mRNA,测定各组PCR产物光密度值与内参照β-actin的PCR产物光密度值,并计算相对表达量。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神经功能学评分结果:造模前所有大鼠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造模后除假手术组大鼠外其余三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现象。单纯缺血组和溶剂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黄体酮治疗组后,其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与单纯缺血组或溶剂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 HE染色结果:光镜下观察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细胞结构正常、排列整齐;单纯缺血组大鼠缺血半暗带附近的神经细胞呈缺血性改变,表现为组织结构紊乱,局部坏死、水肿,胞核固缩以及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溶剂治疗组HE染色与单纯缺血组相似。黄体酮治疗组亦可出现上述现象,但较单纯缺血组或溶剂治疗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3免疫组化结果:COX-2、IL-6主要定位于缺血侧皮层内,阳性物质呈棕黄色。COX-2着色部位为核膜和/或胞浆,IL-6着色部位为细胞浆。在24h、72h,假手术组中COX-2、IL-6免疫阳性细胞数均较低。单纯缺血组和溶剂治疗组二者的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其中单纯缺血组和溶剂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黄体酮后,二者的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与单纯缺血组或溶剂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4 RT-PCR结果:假手术组COX-2、IL-6mRNA的表达在24h、72h时表达水平均较低,单纯缺血组和溶剂治疗组二者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单纯缺血组和溶剂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黄体酮后,二者的表达介于假手术组和单纯缺血组之间,与单纯缺血组和溶剂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COX-2、IL-6在大鼠脑梗死后早期表达显著增高,可能参与梗死后炎症反应的过程。2、黄体酮能够抑制脑梗死后COX-2、IL-6所介导的炎症反应,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这可能是黄体酮在脑缺血方面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