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底,中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将经济改革摆到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此后的几年中,相关法律通过,批准外国投资者与中国企业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从此,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年增长率达到近10%。在经济特区建立之后,一些沿海地区的年经济增长率甚至达到20%左右。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尽管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天安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输入额,但总的趋势并没有改变。现在,由于多种原因,中国成为了一个对外商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国家。然而,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也面临着很多风险。
本文分析的是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该问题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叫做“跳槽”。理查德·马林斯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阐释。在他的文章《疯狂跳槽》(http://www.chinatoday.com)中,写到了一个30岁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李刚的故事。已婚的李刚有一个两岁的儿子,并且即将投入一份新的工作。也许这听起来平凡无奇,但这已经是李刚毕业之后的第五份工作了。为什么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会换这么多份工作?答案很简单:人才市场的供求发展不平衡。前面已经提到,自从中国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以来,本国人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状况。相关原因将在本文的后面部分展开探讨。文中还将李刚与他父亲的情况作了比较。老李在一家公司已经工作了34年。该文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经济在两代人之间发生的变化,并且对外商投资企业中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作了很好的介绍。在文革(1966—76)十年动乱中,知识分子受到歧视,他们被遣送到农村去从事体力劳动,“向农民学习”。大中专院校都停课了一段时间。文革扼杀了一代有潜力的中国管理者。因此,外国投资者在寻找合适的人选从事中级甚至高级管理工作时就遇到了困难。这个问题被形象地作了如下描绘:
“50岁以上的人有经验但不会讲英语;30岁以下的人会讲英语却没有经验;而文革‘关照’了那批25岁到45岁的人,这群人中本应该产生中级管理人才,但现在他们却变得既无语言技能又无管理经验。”(人力;1994)于是,像李刚这样的人就成了“稀有物种”,他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些青年才俊马不停蹄地换工作?他们的叛逃和择优从业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些问题都将在本篇论文中有所探讨。我们还将分析合格雇员短缺恶性循环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的长期存在,外企本身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他们互相竞争,以“赢回”最优秀的人才。
第二部分给“跳槽”问题下了更精确的定义,解释了这个现象产生以及在中国成为热点话题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了近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其对外资企业的影响。我们也不应忽视中国政府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注,因为政府对外国公司投资的限制放得越宽,就会为本国赢得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第四部分集中讨论了外资企业中的雇佣关系,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西方人在中国采用了哪些方式寻找合格的雇员?法律规则对外资企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跳槽"的背后有哪些文化冲突的因素?第五部分将讨论企业和中国政府为减少“跳槽”现象所采取的策略。最后的部分是一个总结,并会为外资企业解决“跳槽”问题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