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颈骨折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与生物力学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距骨颈骨折复位后,克氏针固定的进针方向对距骨颈骨折的稳定性有何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材料和方法:取成人离断小腿标本三只。除去小腿下端及踝部肌肉。保留胫腓上下关节韧带及部分内外侧副韧带。切断伸趾肌腱,完整取出距骨。用石膏缠绕距骨,塑成模具。再以此模具用玻璃腻子铸成距骨模型。每副距骨均制成9副距骨模型。首先将3副制好的距骨模型放在原距骨位置内。胫骨平台上用2kg重锤作为压力。做垂直位、踝关节内翻位、外翻位三个方向观察距骨内踝面、外踝面及头颈间压缩改变。再将另外6副距骨模型于距跟骨间韧带前缘处锯断距骨颈,制成距骨颈骨折模型。在准确复位后,取3副模型,沿经过距骨颈的轴线打入2枚斯氏针,即从距骨外侧结节处进针,斜向内侧30°向前穿过距骨颈到达距骨头,并使两针完全平行。做垂直位、踝关节内翻位、外翻位三个方向观察距骨内踝面、外踝面及头颈间压缩改变。取三次平均数。另外3副同样沿经过距骨颈的轴线打入2枚斯氏针,但使两针略有交叉。重复上述实验,取三次平均数。 结果:距骨颈无骨折时,头颈在垂直位压缩0.24cm,内翻位0.12cm,外翻位压缩0.26cm,受压最明显。垂直位距骨外踝面压缩0.07cm,内踝面压缩0.64cm,内踝面压缩为重。内翻位,外踝面压缩0.14cm,内踝面压缩0.66cm。外翻位,外踝面压缩0.52cm,内踝面压缩0.20锄。两针平行时踝关节垂直位、内翻位、外翻位三个方向上距骨内踝面、外踝面及头颈间压缩改变与两针不平行时均有差异(P<0.05),尤其头颈间压缩改变更为明显(P<0.01)。两针平行时踝关节垂直位、内翻位、外翻位三个方向上距骨内踝面、外踝面及头颈间压缩改变与无骨折时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沿通过距骨颈的轴线平行打入2枚斯氏针后骨折的稳定性良好,要优于两针不平行的固定效果。此种固定方式从距骨外侧结节处进针,斜向内侧30°,向前穿过距骨颈到达距骨头,进针时避开了踝部的重要的血管神经,对距骨周围的软组织、血管损伤较小。并且,此种由后外侧向前内侧的固定方法,既垂直于骨折线,又置斯氏针于骨密度最高的区域,常可达到生物力学的最佳值,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其他文献
目的:肝癌对于放射线相对不敏感,如何有效提高放疗的敏感性和增益比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探讨叶酸偶联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GNRs@SiO2-FA)联合125I粒子诱导肝癌 HepG2细胞凋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