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下的发展大背景,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大方向。新型城镇化也被称为“人的城镇化”,即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但是由于城市建设进程中,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是农地非农化,这导致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土地不仅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直接经济收益,而且提供了工作机会。土地的承包期限较长,因此土地将被农民视为祖祖辈辈的财产。也就是说,土地关系着农民的生存及发展。在不同城镇化阶段中,失地农民面临的困境也是不同的。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中国失地农民的生存已经不再是问题,但是就业方面诸如工资低、就业不稳定等问题却制约着失地农民的持续发展。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就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调查与理论研究,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的理论及实践都有待提高。研究思路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对象是襄垣县的失地农民,这些研究对象的失业问题较严重,并且襄垣县的就业安置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此案例具有代表性。恰当的研究方法是论文写作的关键。以问卷调查为主,深入访谈为辅,对目前襄垣县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及对就业安置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同时结合相关政策、理论、文献进行分析研究。随着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政府在许多社会问题面前显得有心无力。多方协作管理则具有必要性,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与准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的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成功协作的前提。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本文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背景,以协作性公共管理为理论支撑,研究案例城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地方政府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方面履行职责现状,最后,从新的角度探析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路径。文章标新立异地提出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发展协作群体,提高协作凝聚力,提高协作技术的对策,这些措施更具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