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它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维系、润滑和稳定机制,而且是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安全保障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导致了“福利病”,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或低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世界各国掀起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浪潮,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甚至对社会保障制度动“大手术”。理论界也就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权利与义务”、“资金筹集”、“费用支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包括很多内容,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关键要素之一,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适度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效的高低。目前,在中国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并且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定量分析比较少。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是对各省、市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研究评价,以及与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比较;也有一些是从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适度性角度对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进行的适度分析与判断,但还是不够系统,并且研究成果较少。这主要与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管理分散,对社会保障数据的统计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关。本文在对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进行界定和测定后,根据统计到的1992年至2007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相关数据以及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适度性的测度模型,对中国社会保障总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 从总量上看,1992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总支出随国民经济的增长稳步增长,并且呈现出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状况;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加,政府社会保障责任不断加强。从结构上,一方面,社会保险支出占中国社会保障总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凸显;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保障支出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板块特征,城乡之间、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之间、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森严壁垒,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然而,在社会保障支出随国民经济的增长稳步增长的状况下,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从量上来看长期徘徊在5%左右,总体水平较低。与国内社会保障需求相比呈现出严重的不适度性,与其他社会保险型模式国家相比也还比较低。并且从省际结构上看,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状况之间不存在着正向相关性。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长期不适度的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供需之间存在着缺口,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保障水平上升时期,社会保障需求较大;另一方面,目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社会保障供给有限。这样,有限的社会保障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在当前企业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的情况下,要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就必须突出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在财政支持、资金筹集、基金管理以及立法司法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低,不仅难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而且还会降低人们对未来尤其是年老后生活安全感的预期,使得人们减少现期消费和增加储蓄,致使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乏力,最终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改变目前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能满足国内社会保障需求状况的工作,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更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