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期作家群中,毕淑敏虽是80年代后期才登上文坛的作家,但初露头角,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格调.阅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家如地母般的慈爱和悲悯、宽厚和善良.本文以毕淑敏悲悯的人文情怀为切入点,归纳梳理了其在小说创作中的表现特点,并分析了这一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而揭示出毕淑敏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坛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上篇执着于人类的悲悯和关爱--毕淑敏小说的创作风格.着重论述毕淑敏悲悯的人文情怀在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第一部分,生命的悲悯言说.分析毕淑敏悲悯的人文情怀对人类生命状态的观照.一、生命是向着死亡的存在.从对生命的悲悯体察探讨作者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二、完善生命--对临终关怀的思考.从普通人的临终状况,探讨对人类死亡关怀的重要性.表现作家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注.三、对生存状态的观照.探讨作品对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关注,充分展现作者悲天悯人、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
第二部分,人性终极的探索.毕淑敏作品以普通人性为着眼点,探讨了人类如何完善自己,如何发展自己的终极性问题.一、人性美的呼唤和捍卫.通过对普通小人物美好人性的挖掘,探讨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捍卫和弘扬.二、为人性弱点开处方.通过作品《红处方》中对人类屡禁不止的吸毒现象的描写,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终极关怀.
下篇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追求--毕淑敏小说创作风格的成因及评价.具体论述毕淑敏创作风格的主要形成因素以及在当代文坛的意义,并对这种创作的局限性进行简要评析.
第一部分,毕淑敏小说创作风格的主要成因.一、独特的人生经历.20多年从军、从医的经历形成了毕淑敏悲悯、宽厚的情怀气质,而医生、作家、心理医生的三种人生体验对其写作视点的形成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二、文学传统与世纪末文化背景.由于有着对中国文学人道主义传统的继承,在世纪末颓废的文化背景下,毕淑敏自觉地汇入了重塑当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大军中,以作品悲悯的人文情怀气质展现着对人文精神的执著追求.第二部分,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评价.一、平民的精神拯救.毕淑敏小说对平民的悲悯和关爱,无论是对生存状态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终极的探讨,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对平民精神的拯救.二、当代女性写作的独特文本.毕淑敏没有仅仅停留在用女性视角关注社会的层面上,而是执着于抒写人类生命中的永恒话题,探讨人类发展的终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性别主义的偏狭,成为女性写作中"超性别写作"的范本.三、毕淑敏小说创作的局限性.过于依赖自身经历,使毕淑敏的创作难以突破生活的局限.而在充实的叙述中缺少空白则是毕淑敏小说叙述的主要缺点.
结语.在当代文坛极力追求精神向度的为数极少的作家中,毕淑敏可以说独出一辙,用她浓厚悲悯的人文情怀演绎了她对人类命运的大悲悯、大关爱,为文学的发展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精神魅力,昭示了文学精神价值的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