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短平快”的稿件占据了报纸的主要版面;为了抢夺被新媒体大量分流的受众市场,民生新闻、街头新闻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了暴力、血腥、低俗的新闻媚俗化问题。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促使受众阅读和使用习惯发生了改变,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被打破,平民草根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加之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当前媒介环境中社会责任的缺失,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美国《时代》周刊开始提出立足“慢新闻”制作起,我国媒体和学术界也开始将“快资讯”时代的“慢新闻”制作视作纸媒重拾自身优势,以深度对速度、以厚度抗广度、以观点塑价值的新方向。“慢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方式,目前还处于理念大于实践的阶段。本文首先从“慢新闻”策划制作提出的背景入手,立足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自身定位的模糊和社会责任的丧失,分析了“慢新闻”对重拾传统媒体优势,重新唤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回归的必要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同时,通过对“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和“慢新闻”的对比分析,对“慢新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选题立项——记者通过社会实践参与新闻的发生和发展——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基本发布流程;基于新闻社会学理论的“体验式”、“社会调查式”和“观察式”报道方式。其中,记者的主动关注和参与、策划性报道是“慢新闻”的特点,而传播主流价值观作为“慢新闻”体现其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是“慢新闻”策划制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慢新闻”的具体操作实施方面,通过对昆明报业集团旗下《都市时报》“慢新闻”报道的实证研究,从选题、采访、制作到刊发后的传播效果,分析了“慢新闻”策划制作过程的立项事前评估、记者保障制度、实施及事中调控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初步提出了从立项到采访、主推报道后,引发多媒体互动扩大传播影响力,或是带动媒体、社会与政治同行的基本报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