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学龄期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本地儿童作为对照,分析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特征,包括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与变化趋势,并测量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等对学龄期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广州市白云区抽取5所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小学的1-6年级(7-12周岁)的本地户籍、非本地户籍学生(具有外地农村户籍,且在广州市白云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小学在读儿童)作为调查对象,以自愿参加为前题,共计发放问卷1350份,删除问卷填写不完整或不合格者,共收回问卷1080份,回收率80%。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家长用)评价儿童的行为,问卷发放由经过培训的预防医学本科实习生在家长会上完成。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本地儿童(P<0.05),其中社交退缩分裂、抑郁和躯体主诉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与常模比较中,流动儿童在违纪行为、强迫性行为、躯体主诉行为、社交退缩、分裂-强迫问题上得分均高于常模(P<0.05)。2.流动儿童行为因子总分均高于本地儿童,其中,男性儿童在分裂样、交往不良、躯体主诉及违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儿童在分裂强迫及攻击性因子得分存在显著性差(P<0.05);父母职业赋值越低层学龄期流动儿童行为问题因子总分越高,而职业赋值越高层的总分越低;父母文化程度越低的学龄期流动儿童行为问题因子总分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则总分越低。3.单因素分析,父母亲的职业与学历对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无影响(P<0.05);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主要与伙伴关系、与父母亲相处关系、与兄弟姐妹相处、学习问题等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父母亲相处关系、与兄弟姐妹相处、学习问题因素是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流动儿童较本地儿童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增加趋势;其行为问题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所致。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应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入手,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