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跑是人类最原始生活技能,最基本的田径运动形式。而短跑最具观赏性、竞技性,是田径运动的标志性项目。近些年来,随着短跑运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训练方法的广泛应用,短跑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早已超出人们传统认识的范围。众多研究文献中对加速跑阶段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内容相对欠缺,为了进一步研究短跑起跑后加速跑的运动生物力学特点,本研究以短跑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前四步为切入点,利用高速摄像获取研究所需的影像资料,探究短跑加速阶段运动员躯干姿态、重心水平速度、蹬地角度、摆动腿后摆速度、步长等指标的内在联系,揭示短跑用力机制,以便为技术教学、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在西安体育学院的室内田径场安装高速摄像机,在测试之前,把摄像机置于场地的右侧位,主光轴垂直于运动平面,摄像机距拍摄中心的距离为16m,机高1.2m,拍摄频率为120帧/s。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储存、分析处理。短跑加速跑前四步的运动生物学特征如下:(1)重心速度和重心水平速度的变化曲线的相似程度高,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的。评价起跑后加速跑可以参考重心速度和重心水平速度;(2)起跑后加速跑的前四步的步长是逐渐增长的,第三步增长的幅度最大,平均达到了0.25m;(3)起跑后加速跑前四步的腾空期与着地期总时间的平均值在逐渐减小的,每人的腾空期也是逐渐减小的;(4)支撑阶段膝关节的缓冲不像途中跑有一个膝关节角明显减小的阶段,这是由于加速跑的前几步为了获得比较充分的后蹬力,一方面要通过较低的重心获得较小的后蹬角,由于上体严重前倾,摆动腿还来得及把小腿充分打开就进入了支撑阶段,即摆动腿着地时膝关节角已经较小,因此不能像途中跑那样通过减小膝关节角而达到缓冲的目的。另一方面支撑腿要做打击式的主动后蹬才能获得加速身体需要的后蹬力,这样的后蹬动作造成了蹬离地面时膝关节角比途中跑时大。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对短跑起跑阶段的肌电学测试;(2)短跑教学训练中应该注重开发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注重两侧肢体平衡发展;(3)运动员不要一味的加强力量素质练习,也要注意柔韧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