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虽然小农经济仍然是工农业生产的结合体,但它已经开始分化。尤其是在棉纺织生产集中的地方,变化更为明显。本文对鸦片战争前清代江南农村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作一历史考察。全文分五部分: 一、江南棉纺织业的市场分析。 二、江南棉纺织业经济地位的变化。 三、江南棉纺织业的社会分工。 四、商业资本与江南棉纺织业。 五、江南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品的市场持续扩大,基本上形成了全国市场:南到闽广,北到华北、西北、东北。海外市场也有一定发展。市场扩大,刺激了棉纺织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棉纺织业由副业转化成为部分小农家庭的主业。棉纺织业经济地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冲破了传统的男耕女织家庭劳动力分配格局,男子也开始从事棉纺织业。在此基础上,植棉业、棉花加工业、纺纱业和织布业的社会分工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形成了棉花市场和棉纱市场,其中,经纱市场的出现,反映了经纱生产的专业化,表明棉纺织业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正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同时,商人资本开始了向生产领域的渗入,支配了棉布的染整加工业。在农村,商人资本成为棉纺织业社会分工的中介,并以预付定金、赊贷原料、以粮食和棉花支付棉纺织品价格等方式加强了对小生产者的控制。以棉纺织业商品生产为基础,棉纺织手工业劳动收入的分配,剩余劳动的分割,和直接生产者的消费方式都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影响到了小农的分化。这一切说明,清代鸦片战争前江南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因素,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它与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过的、自给自足式的农民家庭手工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