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印度终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国家地位。但风起云涌的冷战局势让印度望而却步。为了获得民族经济发展的自由空间,孱弱的印度选择不结盟作为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这在西方也被称为中立主义。无独有偶,许多与印度有着类似遭遇的国家出于跟印度大致相同的动机,也纷纷打起不结盟旗号,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兴起了不结盟运动。面对影响日益扩大的不结盟运动,美国的政策经历过彷徨与犹豫,直到肯尼迪时期才清楚意识到,只要不结盟国家真正保持独立地位,就符合美国的利益。这种认识上的变迁,深刻影响着美国对印度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本文利用历史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从杜鲁门到肯尼迪的历届美国政府对不结盟的认识与政策所经历的变化过程,以及这种变化对美国印度政策的影响。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印度独立之初选择不结盟外交的缘由以及这种政策的内涵及实践。第二章论述不结盟与杜鲁门政府的印度政策。杜鲁门政府不相信有真正的不结盟,认为那只不过是倒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前奏而已。至于印度,杜鲁门也从未认真对待,因为那是英联邦的事情,何况整个南亚都被排除在美国的战略重点之外。第三章重点讲不结盟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印度政策。中国革命的胜利,朝鲜战争的爆发,让美国感受到亚洲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艾森豪威尔政府把中国确定为它在亚洲的首要敌人。出于遏制中国的考虑,以及对亚洲民族主义力量的重新认识,艾森豪威尔开始调整美国在不结盟问题上的顽固立场,印度政策终于进入美国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到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印度已被塑造为落后国家通过民主方式实现经济繁荣的样板和模范。第四章论述不结盟与肯尼迪政府的印度政策。肯尼迪上台时,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已成为美苏冷战的主战场。美国政府终于认识到:不结盟国家对不结盟政策的追求只是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所以他们与美国结盟与否只是一个策略问题,而不关乎友谊和道德。有了认识上的突破,美国对印度政策也实现了重大转变,印度成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