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源于民间的童话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人类生存的经验。传统童话中男女形象的差异传递出明显的父权思想,特别是女主人公的“他者”形象正符合男性对理想女性的期待。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男强女弱的局面,女性主义作家,批评家在对传统童话的改写中为读者呈现了积极,勇敢,独立的现代新女性形象。同时,童话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格,人格发展及社会角色的认同都有重要影响。本论文立足女性主义立场,集中对传统及改写后的童话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揭示童话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以及背后传递的内涵。同时借助于儿童心理学阐述童话对儿童,特别是女童成长的影响。 论文主体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围绕“童话”这一文类。集中介绍它的起始,演变和发展。童话最初“寄生”与民间文学,它的故事元素存在与神话,传说,寓言等体裁之中。童话一开始并非为儿童创造,而是一种成人叙述,受众也以成人为主。启蒙运动中,知识分子对“人”的发现促使“童年”的发现和女性作为独立“人”的发现,这使得童话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类。同时,女性对这一过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对传统童话的重读”—儿童文学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与被称为女性主义理论第二次浪潮同步。自然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受到了儿童文学界的青睐。具体到童话,女性主义批评家们通过重读经典来对其进行再理解。论文通过分析传统童话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及男女形象的差异,揭示其背后传递的男性中心女性依附,男强女弱的男权思想。 第三章“对传统童话的改写”—女性主义批评家对传统童话中对女性形象的处理愈来愈不满意,引起了她们的修正工作。在改写童话的作家中,来自英国的安杰拉·卡特影响甚远。论文通过对其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的分析,为读者展示了平权主义和霸权主义下不同的新女性形象。温柔,顺从的理想型女性,发展为坚强,独立的现代女性。女性从消极到积极,从顺从到反抗,从依赖到自主得以完美体现。 儿童时期是人们的思想,人格及性格逐步形成的时期。童话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论文第四章结合儿童心理学分析童话对儿童,特别是女童的影响。同时建议家长或教师应以适当方式引导儿童正确阅读,理解童话,从而使儿童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