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气凝胶是一种典型的纳米多孔材料,可广泛用于高温隔热、催化剂载体、重金属离子吸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二氧化硅(SiO2)气凝胶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气凝胶材料类型。将SiO2气凝胶与纳米纤维、有机聚合物、石墨烯等材料复合是实现其功能化的重要途径,其中,通过掺杂改性等技术手段,将金属离子或氧化物与SiO2气凝胶复合,并通过高温热处理控制其晶化/相变过程,有望能获得兼具耐高温及光/电/磁特性的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凝胶是一种典型的纳米多孔材料,可广泛用于高温隔热、催化剂载体、重金属离子吸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二氧化硅(SiO2)气凝胶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气凝胶材料类型。将SiO2气凝胶与纳米纤维、有机聚合物、石墨烯等材料复合是实现其功能化的重要途径,其中,通过掺杂改性等技术手段,将金属离子或氧化物与SiO2气凝胶复合,并通过高温热处理控制其晶化/相变过程,有望能获得兼具耐高温及光/电/磁特性的新型纳米多孔功能材料,是当前气凝胶领域的最新前沿。金属离子/氧化物-SiO2掺杂气凝胶在高温下将发生纳米孔限阈的高温化学反应和/或相变过程,其物理机制将影响掺杂气凝胶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能,但目前研究却鲜有涉及。基于此,本研究探索了Ba/Sn共掺杂SiO2基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微观结构及其在高温下的结晶相变与结构演变过程,提出了Ba/Sn诱导SiO2外延结晶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B、Zr、Sn单掺杂SiO2气凝胶的微结构与红外光学性能,并制备了基于全SiO2材料体系的气凝胶涂层,重点考察了其在大气窗口波段的红外辐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述:(1)Ba/Sn共掺杂SiO2气凝胶的高温微结构变化与结晶过程:开发了共前驱体-溶胶-凝胶法制备Ba/Sn共掺杂SiO2气凝胶新技术,研究了SiO2质量分数(0、26%、33.3%、50%、60%)、烧结温度(100-1000 oC)、时间(0-2 h)对其结晶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发现高温下Ba、Sn诱导SiO2由非晶态向方石英结晶态转变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Ba/Sn的引入和烧结温度对掺杂体系的结晶度、微观结构和孔结构有重要影响,在较高Ba-Sn含量(>33.3%)和较高烧结温度(>800 oC)下生成方石英SiO2,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急剧减小;探讨了方石英的形成机理,提出Ba Sn Si3O9诱导的SiO2气凝胶外延成核晶格匹配机制。(2)B、Zr、Sn掺杂SiO2气凝胶及其红外辐射性能:采用溶胶凝胶-常压干燥方法制备了B3+、Zr4+、Sn4+掺杂的SiO2气凝胶,重点研究了离子类型、掺量对结晶性及红外光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大半径、同价态的离子对SiO2的红外辐射能力影响不大,而小半径、异价态的离子对SiO2的红外辐射能力提升较大,其在1100 cm-1附近的红外吸收的相对强度最大可达72%,而其他离子掺杂或本身的红外吸收的相对强度均在20%附近,且5%B掺量的SiO2表现出最佳红外性能。在此基础上,以5%B掺杂SiO2的气凝胶为填料,制备了基于水玻璃胶粘剂的掺杂气凝胶涂层,研究了不同填料量对涂层的光学性能及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发现15%和20%掺量的涂层具有较低的紫外-可见透过率和较高的红外发射率,5%B掺杂的SiO2材料以20%质量分数制备成的涂层具有较强的辐射制冷能力,在晴天阳光直射下(2021年3月13日,11点-16点)可实现比环境温度低最大9.0 oC的降温效果。本论文在离子掺杂SiO2气凝胶高温微结构与结晶性能的探索及在红外光学性能、辐射制冷方面的应用探索,将为新型气凝胶基纳米多孔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其他文献
我国西南片区地质灾害频发,其中滑坡灾害最为常见。文章以云南大关至永善高速公路沟谷处椿坪2号隧道洞口段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了该洞口坡体的稳定性,并针对具体施工提出相应处治方案,得到结论:(1)采用传统理论计算手段分析得到坡体稳定性暴雨状态下为1.006,天然状态下为1.099;并采用数值模拟验证该坡体稳定性在暴雨状态下为0.99,天然状态下为1.043,两种手段相互验证了该滑坡的不稳定
河南省郑卢高速发生第三次滑坡,本文通过工程勘察、位移及水位监测,判定滑面的位置,提出有效的抗滑桩综合治理方案,对于反复性滑坡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冷冻法海水淡化因其对管道腐蚀小、浓缩度高、结垢少等特点,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冷冻法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以冷冻法海水淡化技术为引导,从自然冷冻法和人工冷冻法两个方向介绍了目前的冷冻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冷冻法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通过总结和对比分析发现:自然冷冻法减少了能源消耗,但受地域限制较大;人工冷冻法克服了地域限制,但增加了能源的消耗,提高了海水淡化
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马军院士团队与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赖志平教授团队联合攻关,在膜法水处理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该研究设计合成了超高通量多孔石墨烯膜并利用低品质热源实现了高效可持续的海水淡化。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环境不断更新变化,以“更美”“更具有活力”的样貌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本文从地域性的角度,针对东北地域乡村公共设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东北地域乡村公共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乡村公共设施的地域性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探索乡村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性。进而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东北乡村振兴的号召,为东北地域的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帮助。
当前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生存问题,而海水淡化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传统海水淡化技术存在污染环境、消耗能源等问题,新能源驱动的海水淡化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太阳能增湿除湿被视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海水淡化技术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增湿除湿技术的自然原理和基本工艺流程,对其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总结,再阐述了从不同影响因素下太阳能增湿除湿技术的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会计正在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水泥企业作为环境污染中的“大户”,其资源环境治理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水泥企业的资源环境治理包括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泥原料的加工及生产设备的报废等各方面,由于近年来水泥行业逐渐面临“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市场危机,企业需要管理和控制环境成本,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环境风险。并通过综合评估资源环境治理活动对企业
目的 研究早期激素辅助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3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68),对照组采用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氢化可的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C-反应蛋白水平、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治疗指
以兰考县区域地质构造及物探解译成果为基础,结合已有地热钻探资料,分析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及水化学特征,建立热储概念模型,评价地热资源量。通过分析可知:研究区地热流体的补给源是位于开封凹陷外西部山区的大气降水,自西向东或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径流,热储资源量为5.20×1019 J,储存水量为9.96×1010 m~3,可采量为1.07×10~8 m~3/a,兼具地热资源开发的经济性与适宜性,适合大规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