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这一传统修辞格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认知语言学将转喻视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对其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理论层面的研究多聚焦于转喻的本质和运作机制等;实证层面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眼动技术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技术手段展开的。前人对转喻进行过多视角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对转喻的识解机制研究还有待深入,而且尚无应用ERPs技术手段研究汉语转喻的范例。廖巧云(2015)提出了汉语语义修辞识解机制的“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认为修辞识解存在可能性特征的提取,这为转喻识解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采用ERPs技术,以汉语本族语使用者为研究对象,验证廖巧云提出的汉语语义修辞识解机制,具体研究问题是:汉语转喻识解过程是否存在可能性特征提取的心理现实性?本实验完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本研究采用单因素三水平(关键句类型:转喻句、直义句和无关句)被试内设计,实验材料为汉语,其呈现方式为随机呈现。首先分别呈现语境和关键句材料,让被试在固定的时间内认真阅读和理解材料。然后,向被试呈现探测词,让被试判断探测词的真假且按相应键(真词-F,假词-J),并且判断随后出现的陈述句的意思是否与前面的话语意思相符且按相应键(符合-F,不符合-J)。实验使用E-prime软件编程,计算机记录被试的反应时,脑电数据通过Neruoscan4.5和SynAmps 2采集并记录,然后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且将结果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验,本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转喻句和直义句诱发的N100的波幅在右额区存在差异[t(17)=-2.069,p=.054<.08],且转喻句诱发的N100波幅比直义句诱发的N100波幅更大;(2)转喻句和直义句诱发的P200的波幅在左额区[t(17)=-2.710,p=.015<.05],右额区[t(17)=-3.190,p=.005<.05],左中央区[t(17)=-2.775,p=.013<.05],右中央区[t(17)=-3.804,p=.001<.05]和右顶区[t(17)=-2.402,p=.028<.05]存在明显差异,且转喻句诱发的P200波幅比直义句诱发的P200波幅更小;(3)转喻句和直义句诱发的N400的波幅在左额区[t(17)=-4.508,p=.000<.05],左中央区[t(17)=-4.562,p=.000<.05],右中央区[t(17)=-2.871,p=.011<.05],左顶区[t(17)=-2.217,p=.041<.05]和右顶区[t(17)=-2.891,p=.010<.05]存在差异,且转喻句诱发的N400波幅比直义句诱发的N400波幅更大。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转喻的识解过程中可能性特征的提取具有心理现实性;(2)汉语转喻句和直义句的脑区加工在额区、中央区和顶区以及左、右半球存在差异。本研究的结果为转喻的识解提供了心理现实性证据,支持廖巧云提出的语义修辞识解机制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