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苜蓿生产对我国草产业以及奶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苜蓿生产中存在的水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万庄)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基地遮雨棚内的沙质土壤上,开展了苜蓿灌水频率和施肥方式的原位试验研究,其中灌水频率设两个梯度:分别为一周灌水一次(W1)和一周灌水两次(W2);施肥方式设三种:分别为一次性施肥(F1),两次性施肥(F2)和两次性施80%化肥+20%黄腐酸钾(F3)。试验期间对不同灌水频度和施肥方式下土壤体积含水量、植株形态指标、生物学产量等的响应规律以及水肥利用效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W2处理土壤含水量在5cm、10cm及15cm土层处高于W1处理,而在20cm土层处小于W1处理。(2)灌水频率和施肥方式对苜蓿初茬产量影响显著。与W1相比,W2处理增产8.71%,显著提高了苜蓿株高及茎粗(p<0.01);与F2相比,F3处理增产17.62%,显著提高了苜蓿茎粗(p<0.01)。W2F3处理苜蓿干物质产量最高,为4392.66kg/hm~2。(3)与W1相比,W2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8.71%,肥料偏生产力提高8.71%(p<0.01),W2处理显著提高了苜蓿0~5cm、5~10cm分层根系干重,促进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与F2相比,F3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17.62%,肥料偏生产力提高17.62%(p<0.01),F3处理促进了苜蓿主根的伸长生长,促进了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4)灌水频率和施肥方式的交互作用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著(p<0.05)。W1F1处理苜蓿茎叶比最低,适口性最佳,其次为W2F3处理。综合考虑苜蓿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茎叶比等指标,在沙质土壤上进行苜蓿生产时,采用一周灌水两次+化肥配施黄腐酸钾(W2F3)处理的方式,苜蓿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