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来源 :辽宁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fby_1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舆情传播迅速,范围广泛,影响巨大。没有合理适当的引导,缺乏相应的监管,将造成影响范围的扩大。因此高校强化对于网络舆情的合理监管,同时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应对网络舆情,能够使其在现实生活及网络生活中明辨是非、有序参与,意义重大。高校网络舆情本身作为网络舆情的一种。高校师生作为主要参与者,以网络为主要活动场所,汇集并强化主要与具体高校或高等教育相关的意见或利益表达,主要影响于网络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舆情事件。高校网络舆情除具备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影响范围的更广泛;受关注程度的更高性;参与人员身份背景的类似性;事件爆发原因的特定性等特征。就目前而言引起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外在因素是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社会矛盾仍然很多、对高等教育问题的关注仍是社会热点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网络监管还有缺失,社会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内在因素主要是个体利益追求分歧明显、个体话语表达意愿强烈、个体社会参与意识强烈。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重大影响,产生了重大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适应高校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对抗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与高校网络舆论相对无序的矛盾。产生这些挑战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高校网络舆情动态性的矛盾、在信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滞后性与高校网络舆情超前性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原则性与高校网络舆情具体性的矛盾。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均表现为相对滞后、创新不足。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基本策略应明确以坚持政治性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等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作为指导思想。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并利用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比较鉴别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国情教育;教育受教育者为内容的法制教育。并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过程,在事前进行制订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教育管理计划、建立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应组织机构引导;在事中进行加强舆论领袖的引导;在事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总结补充引导工作。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未来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希望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引导其正确走向,促进积极的影响。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在基础研究及临证实践中,对恶寒与畏寒的一些细节问题仍时有争议。本文通过不同角度探讨和分析后认为,恶寒常见于表证和里实寒证,而畏寒主要见于虚寒证。恶寒的"怕冷"可能是由
目的比较单侧或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5例Kümmell病患
目的:探讨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使用替格瑞洛治疗1年的出血风险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ACS并成功完成PC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首先要编制好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