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红楼梦》的三个主要译本,即王际真的DreamoftheRedChamber,霍克思的TheStoryoftheStone以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DreamofRedMansions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译本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社会文化因素对《红楼梦》英语翻译的影响。
首先,对三个译本进行了结构层面的比较,描述它们在原稿版本选择、译本长度及内容、附录等方面的异同。在译文的文本层面,则主要对其总体语言风格和特定文化词条的翻译进行考察。在两个层面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三个译本的差别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在意识形态因素方面,由于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次要地位,出版商要求王际真的翻译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随着六十年代日益增长的对《红楼梦》全译本的需求,霍克思的出版商为其翻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中国,杨宪益夫妇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充分资助,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左”的政治气氛影响,因此他们尽可能地采取了直译。在文化立场方面,王际真和杨宪益夫妇都显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偏爱,而霍克思因其英美文化背景而遵循一种流畅透明的翻译传统。以上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译本:王际真的节译本侧重于讲述一个具有异国风情的爱情故事,但同时带有一定程度的异化。霍译本完整流畅,是归化翻译策略的产物。杨译本不仅是全译本,还体现出高度异化的特点。
经过比较分析,指出在《红楼梦》译本产生过程中,意识形态因素和文化立场因素交错互动,同时起了重要的作用。最终译本的形成,是翻译在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之间妥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