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社会文化因素妥协的产物:《红楼梦》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sm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红楼梦》的三个主要译本,即王际真的DreamoftheRedChamber,霍克思的TheStoryoftheStone以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DreamofRedMansions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译本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社会文化因素对《红楼梦》英语翻译的影响。 首先,对三个译本进行了结构层面的比较,描述它们在原稿版本选择、译本长度及内容、附录等方面的异同。在译文的文本层面,则主要对其总体语言风格和特定文化词条的翻译进行考察。在两个层面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三个译本的差别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在意识形态因素方面,由于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次要地位,出版商要求王际真的翻译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随着六十年代日益增长的对《红楼梦》全译本的需求,霍克思的出版商为其翻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中国,杨宪益夫妇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充分资助,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左”的政治气氛影响,因此他们尽可能地采取了直译。在文化立场方面,王际真和杨宪益夫妇都显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偏爱,而霍克思因其英美文化背景而遵循一种流畅透明的翻译传统。以上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译本:王际真的节译本侧重于讲述一个具有异国风情的爱情故事,但同时带有一定程度的异化。霍译本完整流畅,是归化翻译策略的产物。杨译本不仅是全译本,还体现出高度异化的特点。 经过比较分析,指出在《红楼梦》译本产生过程中,意识形态因素和文化立场因素交错互动,同时起了重要的作用。最终译本的形成,是翻译在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之间妥协的产物。
其他文献
本论文选取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詹姆斯·韦尔奇、路易斯·厄德里克和杰拉德·维兹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小说中塑造的恶作剧者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对当代印第安人生存现状和生存策略的
博格兰德和德莱斯勒将语篇定义为满足语篇性七项标准的交际事件,他们提出的七项语篇性标准涵盖了语言本身及语言之外的诸如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将语篇性
当某一个或某一类人、事、物、状态、行为或时间、地点在语篇中的某地方再现时,言语的发出者可用相同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示它与第一次出现的那个表达式所指相同,简称照应
简要介绍了常用微量水分分析方法、仪器、试剂,总结了共聚甲醛生产过程中原料、中间产品、成品等不同状态物料的水分测定方法,提出了气体、固体、液体等物质中的微量水分新仪
设计了一套集石油、计算机、机械以及液压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测控系统,建立了全尺寸模拟实验系统,给研究稠油热采工艺提供了实验平台。可以实时采集实验过程中的模拟信号和
分别采用直接比较法、t检验法和稳健Z比分数统计法对实验室检测能力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并对三种评价法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露易丝·劳瑞于1937年3月20日出生于夏威夷的檀香山市。自1976年从事少年文学的创作以来,劳瑞一直恪守一个作家的职责,十分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