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曾多次流行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安全的途径。小麦条锈菌新小种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使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屡屡“丧失”,导致我国小麦条锈病周期性大流行。目前只有Yr5、Yr10等极少数抗条锈病基因对我国小麦条锈病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0、31、32号仍表现免疫或高抗。其中强优势小种条中32号毒性谱更宽,致病范围更广,相对寄生适合度更高,已使我国大部分麦区的主栽品种沦为感病,发病面积占播种面积的90%,它对Yr1、Yr2、Yr3、Yr4、Yr6、Yr9、Yr15、Yr27、YrA、Yralba、YrCle、YrCV、YrGaby、YrRes、YrSD、YrSpP、YrSO等抗病基因均有毒性,对生产品种和抗源均有致病性。因此,我国的小麦生产和育种面临抗源危机。利用外源抗性基因是小麦抗条锈育种的有效措施。继来自黑麦的Yr9在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之后,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Barkworth & Dewey)的无芒中4已成为国内外小麦抗条锈育种的主要抗源。鉴于利用野生近缘种(属)抗源已经成为当前抗病育种的主攻方向之一,而国内育种上利用的主要抗源只有无芒中4、92R系列和贵农21等少数几个,为避免抗源利用单一化而重蹈1BL/1RS及繁6的覆辙,寻找新的抗源、尤其从小麦近缘种(属)中发掘新的有效抗病基因,开展一些前瞻性的工作迫在眉睫。分子标记技术为新基因的发现和定位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R?der et al (1998)构建了包含279个标记位点的小麦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图谱,Somers et al(2004)将来自不同研究小组的四张遗传图谱整合为一张包含1235个微卫星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为小麦目的基因的标记、定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在已建立分子标记的15个抗条锈基因中,10个找到了SSR标记。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Host) Liu & Wang)杂交创造的125个农艺性状较好的后代株系中,筛选出了基本稳定的抗条锈株系20个,其中有免疫的、也有其它低反应型类型和迟慢锈类型。2001年,在甘肃天水田间鉴定发现已经稳定的后代材料A-3对条锈病免疫;2001-2005年连续观察,结果相同;在苗期鉴定,对混合菌免疫;成株期分小种鉴定,对水源11致病类型-3、水源11致病类型-7、水源11致病类型-14、条中29号、31号、32号等生理小种和混合菌免疫。A-3系谱为“晋2148///Fuhuko/R431//北京837/2”,其普通小麦亲本晋2148、Fuhuko、北京837对条中31、32号小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