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脑梗死弛缓瘫期肌力、肌张力下降和痉挛瘫期肌张力增高、运动模式异常的特点,课题分两部分观察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分期治疗脑梗死弛缓瘫与痉挛瘫的疗效、安全性及针刺效应,探求针对于脑梗死弛缓瘫和痉挛瘫肌力、肌张力和运动模式异常的具体分期针刺方案,建立脑梗死偏瘫分期治疗的规范化针刺方案。
方法:
1、将64例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病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弛缓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各32例.针刺组在药物组脱水、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弛缓瘫针刺方案,在入组前、治疗后即刻、9天、18天,分别进行患侧肢体肌力、临床肌张力、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1-Meyer,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QL、Barthel指数)等相应量表和Hmax/Mmax的测定来评价针刺对患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和针刺效应,并记录不良反应的情况。
2、将60例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恢复期痉挛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针刺组和康复组各30例,各组在给予降压、降糖、调脂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痉挛瘫针刺方案、康复治疗。在入组治疗前、治疗后14天、28天,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法、临床痉挛指数(CSI)、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QL、Barthel指数)等相应量表以及客观指标Hmax/Mmax、Hmax、H反射潜伏期、肌张力-位移的测定来评价针刺效应及对患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1、治疗前比较,两组肌力、临床肌张力、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QL、Barthel指数)及其分型以及肌电图Hmax/Mmax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比较,在提高患侧上下肢远端肌力等级、肱二头肌肌张力等级、Hmax/Mmax比值方面,两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上肢近端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QL、Barthel指数)方面比较,组内和组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分型方面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在对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增加方面比较,除药物组首次评价无差异外(P>0.05),上下肢两组组内其他时间点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组间比较除即刻比较无差异(P>0.05)外,其他时间都有差异(P<0.05),且在18天下肢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相应的指标增加的程度均为针刺组大于药物组。
2、治疗前比较,两组改良Ashworth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QL、Barthel指数)及其分型以及肌电图(H波幅、H反射潜伏期、Hmax/Mmax)和肌张力-位移均具有可比性;其中,在上下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中,两组组内比较,除针刺组下肢有差异外(P<0.05),其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上肢有差异(P<0.05),下肢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项目比较均为治疗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显示针刺组增加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QL、Barthel指数)、H反射潜伏期、肌张力-位移和提高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同时降低改良Ashworth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Hmax/Mmax和H波幅。
结论:
1、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弛缓瘫针刺方案显示出针刺的即刻效应和累加效应;可以提高脑梗死弛缓瘫患者患侧肢体肌力、肌张力,缩短软瘫期,改善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水平,对Hmax/Mmax比值的提高显示针刺促进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针刺安全性好。
2、阴阳调衡透刺针法痉挛瘫针刺方案显示出针刺累加效应,可以降低脑梗死痉挛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肌张力、临床痉挛指数;改善组织弹性和肢体运动功能及其分级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H反射最大振幅和Hmax/Mmax的减低和对H反射潜伏期的延长显示针刺抑制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针刺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