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面劳动是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旨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新理念,体面劳动意味着生产性的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2008年1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上发表讲话,提出“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让所有的劳动者更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此,“体面劳动”越来越吸引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实现体面劳动不仅成为国际社会对各国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也与我国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针政策相得益彰。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1851亿美元,全社会纺织服装出口额已占世界的30%,作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服装业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2008年全行业吸纳就业达2300万人左右。实现服装员工体面劳动对正处于结构调整关键阶段的服装业来说能够更好地促进人员就业结构整合、增加员工稳定性、调节社会就业压力与服装业劳动力短缺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内外对体面劳动的研究大多致力于研究国际劳工组织各项公约的内容、体面劳动国家层面的衡量指标等,针对服装业的研究甚少。本文在体面劳动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将研究范围从宏观层面细化到服装业,从传统的生产性员工扩展到非生产性员工。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对国内外体面劳动相关理论、公约、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和梳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服装业体面劳动问卷。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我国上海及江苏等地的服装企业员工体面劳动情况进行解析,运用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数据统计方法,比较分析服装生产一线员工、服装非生产一线员工和企业主/管理人员对体面劳动的认知、理解和需求,采用最优尺度回归的方法建立服装员工体面劳动评价模型。③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五家生产型服装企业,探寻实现员工体面劳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④提出基于体面劳动的服装业员工激励机制构想。研究成果有望为评价服装企业员工体面劳动现状提供参考,促进政府和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导向、激励机制和改进方案,同时也为我国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提供相关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