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边离缝对CRTS Ⅲ型轨道-路基系统动力特性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6年年底,运营总里程将超过2.36万公里,超过国外所有高速铁路总里程。如何保证如此大规模高速铁路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营是我国高速铁路工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由于我国高速铁路服役环境复杂多变,且缺乏养护维修经验,运营线路上无砟轨道层间劣化与伤损病害,比如轨道板离缝、填充层碎裂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揭示层间离缝对无砟轨道结构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对于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运营维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针对CRTS III型板式无砟轨道比较容易出现的层间离缝,分析了冲击荷载及车辆荷载作用下板边离缝对轨道-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基于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和路基系统实尺试验模型,测量统计了轨道板与自密实混凝土充填层界面侧边离缝的几何分布特征,同时开展了 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落轴冲击试验研究,统计分析了冲击荷载作用下轨道-路基结构动力响应分布规律,并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含有板边离缝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落轴荷载作用下,板边离缝对基础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和试验结果进行了相互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砟轨道具有良好的减振能力和扩散荷载的能力,荷载在经钢轨和扣件系统传递到轨道-路基结构过程中大幅衰减;冲击荷载作用下,各基础结构振动响应幅值沿轨道结构纵向和垂向均随振动传递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不同离缝宽度下轨道板垂向动应力沿横向的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均呈驼峰分布趋势,有离缝一侧动态响应幅值总体大于无离缝一侧。板边离缝宽度在0-800mm的范围内,基础结构位移均随着离缝宽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轨道板位移增幅最大,钢轨、轨道板和路基垂向加速度随着离缝宽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轨道板加速度增幅最大;当离缝未扩展至钢轨下方时,自密实层、支承层和基床表层垂向加速度随着离缝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离缝扩展至钢轨下方时,又随着离缝宽度的增加而降低,离缝为800mm时的加速度与无离缝时相差无几。板边离缝高度对基础结构位移和加速度的影响较离缝宽度的影响要小很多,距离离缝越近的层面,动力特性受到离缝高度变化的影响越明显;离缝高度在0-3mm的范围内,基础结构各部件位移和垂向加速度均随离缝高度的增大有小幅增加,最大增幅均不超过13%。车辆荷载作用下CRTS Ⅲ型板式轨道板边离缝会引起轨道-路基结构振动响应波形及峰值的异常变化,且对轮轨垂向力、轮重减载率及轨道路基各结构的动态响应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结构一侧有离缝时,各结构离缝侧的动态响应总体大于无离缝一侧的动态响应;轨道-路基结构各部件动态响应随离缝高度、长度的增加而增加,板中位置振动响应总体大于板端,板中位置钢轨、轨道板振动响应随离缝宽度的增加而增大,自密实层、支承层和基床表层的振动加速度和动应力在离缝宽度达到钢轨正下方附近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离缝宽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轨道-路基结构振动响应同时受振动幅值和传递距离同时影响。动态响应变化幅度最大的结构通常出现在离缝附近位置,即轨道板和自密实层处,对钢轨及路基影响较小,说明轨道-路基结构距离缝越近受其影响越大。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既有线铁路的运输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很大的提升了铁路的运输能力。但总体来讲,我国铁路的运输能力还是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
高速长距离光传输技术是光通信的一项核心技术。目前10Gb/s的光纤传输系统已经商用化,而随着3G、LTE与宽带等业务的快速发展,传输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业务和新应用对通信
用磷光材料作为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能达到100%,因为它能使原来自旋禁阻的三线态激子也辐射发光,因此,和荧光器件相比,磷光器件的应用市场要广阔很多。针对
随着快速城市化、机动化的推进,历史城区遗产保护与交通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突出。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交通发展的关系,促进历史城区有机更新与功能复兴,实现城市可
马达作为微流系统中搅拌器,在微全分析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获得高转速、非接触驱动的高性能马达,人们开始使用光驱动。光致旋转是实现微机械马达的有效手段。由于传
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人均GDP也不断上升,人们的收入增加,随之的生活水平也相较以前提升不少,旅游也开始逐渐地被大众所接受且推崇了.随着道路交通的飞快进步,自驾游似乎也成
旅游产业集群的产生,既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区位熵指数法对华中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进行辨识,分析华中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特征,从政府
伴随着LED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终于有能力来较精确地控制光照,这也使得人们对于照明环境的要求与日提高,日益渴望能找到满足人类身心需求的智能、理想的照明环境。健康照明的概念也愈发深入人心。然而,由于目前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局限,目前大部分学者仍在使用以往适用于光对人体视觉作用的CCT和照度等指标,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彻底令人信服的健康照明的衡量标准。本研究进行了实验来探究过往指标以及近期较受推崇的新指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