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有助于从社会保障待遇层面缩小城乡差距。社会保障自建立以来,为了迅速扩大覆盖面,采取了分人群设计、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自行实施多年,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社会养老的福利。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人们当下的需求。中国养老保险仍然存在统筹层次不高,转移接续繁琐不便,个人账户未做实等问题。养老保险没有发挥设计之初调剂和互济功能,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不利于劳动力的区域间流动。2012年8月,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结果指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群体“漏保”现象严重、重复参保大量存在,这要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质量应该更高。在欧洲引发信任危机的大背景下,要认识到政府将老龄化成本引入财政评估体系的重要性,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落实养老保险制度的革新。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上的一体化,是解决养老保险“碎片化”状态的根本途径。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和医疗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头号问题。养老保险水平的城乡差异成为了分配不公的又一体现。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了在中国养老保险呈现制度“碎片化”的状态。2009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3年实现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决定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的缴费、筹资、待遇等具体规定与之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大致相同。本文认为当前中国已经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制度上的并轨,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具体保障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养老保险统筹三步走。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出台的前提下,本文着重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轨后的进一步实施。因此,本文立足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从剖析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轨实施存在的困境出发,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轨的实施路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通过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情况。第三部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路径的提出,通过对有地方特色的不同地区养老保险模式的比较,分析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困境所在,进而从缴费标准、基金机制、管理部门、适用人群四个方面提出建议。第四部分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保障措施,通过法律、制度、补偿措施及运行机制来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实施。第五部分为总结和展望。对于文章提出结论,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路径进行展望。本文着重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以国内养老保险有特色地区的养老保险模式为视角,总结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轨的困境所在。在解决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养老保险特色,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轨的政策建议:提出公式“个人负担指数”=个人收入结余*M%/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通过计算出可承受的缴费负担,来选定缴费档次,从而确定可选择的标准档次;通过增加基金投资种类,选取适当的基金投资组合方式来完善养老保险基金机制;建立统一专门的养老保险监管机构,并逐步建立并实施养老保险网上管理;通过推行“社保卡”,建立“人手一户”的社会保障账户,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适用的人群。通过这四方面的制度设计来逐步实现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上的合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