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释、道三教之间既冲突又融合。儒与道之间的冲突属于中国本土文化内部的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要弱一些;而儒、道与佛教之间的冲突属于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竟然发展成武力冲突。“三武一宗”灭佛就是最典型的冲突事例,是三教在融合过程中最激烈的一种形式。“三武一宗”法难是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四个时期灭佛事件的合称。本文从四次法难的原始文献出发,研究灭佛诱因,总结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点。总的来说,是过度发展的佛教经济和体制挑战了皇权,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行,引起了统治者的忌惮,才引发了四次法难。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的辩论和冲突是这四次法难的主要体现。统治者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要树立儒家统治思想的权威,拉拢中国本土道教,打击佛教。而唐代新兴庶族地主阶级的崛起,则引发了儒林人士反佛的新浪潮。面对如此多的冲突和挑战,佛教没有消极面对,而是积极与儒、道融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为己用。中国化的佛教——禅宗逐渐兴盛起来。而儒、道两家也没有盲目一味的排斥佛教,也接引了其主要思想进入中国思想界,并为己用。过往的研究文献对于“三武一宗”法难的起因和过程已经阐述的较为彻底,但是他们对于法难的结果和影响并未进行深入讨论,或是对法难持以消极态度。本文从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角度出发,得出了“三武一宗”法难并非完全消极,把“难”理解为一次“新的开始”,着重分析了在四次灭佛事件后,佛教吸取了历次法难中的教训,从各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适应,其表现为:佛教人士大量开凿佛像以争取统治者的支持;转变寺院经济形式,崇尚节俭;禅宗融合儒、道两家思想为己用。儒家在宋代吸纳道、佛观点,形成“理学”和“思学”两大派别,“朱子道,陆子禅”是其显著特征。道教也将儒、佛思想作为自身改革的有力武器。从以上这些研究中,本文揭示了佛教是如何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两家在各自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又是如何对佛教思想进行吸收的。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