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出土东周青铜器来源探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至今,郧县地区先后发现六批东周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时代为春秋中期晚段到战国中期。这一时期楚国不断西征,鄂西北地区方国林立,战争频发。郧县地区原本为麇国国都“锡穴”所在地,麇人叛楚后,楚国西征,于公元前598年灭掉麇国,郧县归入楚国范围内。唐作为楚的附庸国,在随楚国西征时也曾到过郧县地区。郧县出土的东周青铜器是否为麇国所有,为何这一地区迄今没有发现一座同时期的铸铜作坊遗址,这些疑问至今仍未有人解答。这篇文章以郧县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分析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等的特点,与同时期的楚文化、中原文化等体系下的青铜器进行比对,结合已有的科技分析成果,判断这批青铜器的产地和来源,探讨在楚文化影响下的附庸国是否具有独立生产制作青铜器的能力。在周代,青铜器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对青铜器来源的探讨,是对国家政治实力的研究,也是对当时的技术工艺、社会审美、交通运输、礼仪文化的研究。对郧县出土东周青铜器的分析和讨论,有利于研究东周时鄂西北地区的方国是否还保留着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也是研究春秋时期唐楚、麇楚关系的重要途径。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郧县位于鄂西北地区,东周时是麇国的国都锡穴所在地。通过对郧县出土东周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等的分析,是探索郧县出土东周青铜器的来源,进而研究东周时鄂西北地区的方国的独立性的重要途径。自1976年郧县东周青铜器面世之后,学者们先后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这批铜器涉及的国别有唐国、申国、楚国,器主有中濒、叔姜等,矿料产地有湖北大冶,但对郧县出土东周青铜器的铸造地始终未有涉及。第二章简要介绍乔家院、肖家河等地先后出土的六批青铜器,将这些青铜器的时代分为三期,时代分别为春秋中期晚段、春秋晚期和战国中期。第三章通过对青铜器的组合、形制、纹饰、铭文的分析,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发现郧县出土东周青铜器的风格分为两类:第一类的组合、纹饰与楚系青铜器相似,但形制和纹饰制作上保留了一定的独立性,这类铜器出土于同一座墓葬,根据铜器上的铭文判断器主为唐国贵族;另一类铜器的组合、形制、纹饰、铭文与楚的青铜器完全一致,是典型的楚系青铜器。第四章总结魏国峰、罗武干等人的科技分析成果。他们通过微量元素分析法、铅同位素分析法和金相分析等方法,对郧县出土东周青铜器和山西侯马、湖北大冶、九连墩等地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科技检测,经过统计分析,认为郧县出土东周青铜器的矿料来自湖北大冶。第五章为结语。对郧县出土东周青铜器的组合、形制、纹饰、铭文进行总结,认为郧县出土东周铜器不属于麇国铜器,是国青铜器和楚国青铜器。这些铜器的铸造地都不在郧县。属于楚的附庸国的国有自己的铸铜作坊,铜器风格受到楚的影响但保留有一定独立性。郧县出土楚国青铜器的矿料来自湖北大冶,铜器在作坊中由楚国工匠制作完成。
其他文献
<正> 福建省龙海县九湖乡为了适应水仙大量出口的需要,决定筹建水仙冷藏纸箱包装厂。过去农民入市出售的水仙花球用竹笼包装,运输中容易碰撞,影响水仙花球的质量。水仙冷藏包
本文以元、明两代晋南地区的佛会图壁画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现存五处佛会图壁画。本文根据这五处佛会图壁画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探讨晋南佛会图壁画对粉本使用的情况。结
本文以集中出土于浙江的神人车马画像镜为研究对象,此类铜镜主要发掘于东汉早中期至三国年间的墓葬中。本论文从历史学、图像学、类型学、思想史等方面探索了该类铜镜的形式
钢材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具有明显塑性变形特点的疲劳断裂,称为钢材的超低周疲劳延性断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基于微观损伤断裂机理,针对普通钢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
小珠山五期文化是受山东龙山文化强烈影响,继承发展了部分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辽东腹地同期遗存比较,构成鲜明的地域特征。小珠山五期文化
丝织品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都受到不同人士的喜爱。由于丝织品文物绝大部分长期的埋葬以地下,而且被发掘出来的丝织品文物又受到地下与地上的各种各样因素
“士吏”一职曾经广泛设置于汉代边郡的候望机构中。西北汉简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和士吏相关的信息。这些士吏来源于西北边郡,其籍贯主要限于他所服役的郡。士吏的秩次为百石,月
由于中原地区史前古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中心区域之一,中原地区近90年来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考古资料。通过对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发
岳石文化安邱堌堆类型的遗址主要分布在豫东和鲁西南地区,该地区位于黄淮平原北部,地势低平,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泛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现存典型遗址较少,目前发现的遗址多
甲骨文中的“允、气、兌、兒”四字較爲常見,在今天仍屬常用漢字。雖然它們早已被釋出,但其構形卻一直沒有一致而清楚的解釋。“允”字異説很多,但大都流於想象,缺乏堅確的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