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选题金融边界理论初探,一是基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提出的;二是基于金融的本质提出的;三是基于金融发展理论的完整性提出的。金融边界,即金融相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约束边界。其理论前提是:实体经济始终对金融发展起决定作用,处于基础性地位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论文使用的金融范畴所研究的对像:金融的上层或者称为金融的内核——金融工具,其价值及其价值的运动偏离实体经济的约束边界。金融边界的内涵,从质的规定性是指金融发展的适度性,即金融发展要以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最大限度的需求为约束边界;从量的规定性是指金融工具的价值及其价值运动的约束边界。这一约束边界受实体经济产出的潜在的可能性边界约束。可能性边界约束是指:在潜在的GDP和经济社会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的限度内。论述的逻辑视角:一是金融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的拉动,即金融效率视角,金融过度与不足都是无效率的,表现在储蓄转化投资的货币供给总量上。二是金融资源的内核——货币性金融资产作为财富的索取权,其价值总量要与实体经济产品和劳务价值总量相匹配,即金融资产总量边界视角,突破了总量边界,货币性金融资产的索取权便得不到足值的实现。三是现代经济从货币资源配置出发,经过产出环节,又以货币价值形态回归。出发形态的货币是以资源配置的价值形态表现的,货币配置了自身的同时也配置了其他社会生产资源;回归形态的货币是以实体经济产出(GDP)的实物形态用货币价值计算,并以收入的形式,收入又用货币表示的形态出现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以这种从货币出发又以货币结束,即货币资产实物化,实物资产货币化这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形式运行的。一方面体现了货币性金融资产不仅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另一方面反映了货币性金融资产是社会财富(实物GDP)的索取权代表的本质。货币索取权行使体现在足值的实物商品和劳务购买能力上,否则是货币发行者的信用违约。在这个意义上,以货币形态表现的金融价值总量要与实体经济的实际产出以价值表示的总量相等。因此,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运行是有客观约束边界的,突破金融发展的约束边界,不仅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受到影响,而且货币索取权不能得到实现。四是从金融发展理论完整性来说,金融发展理论应该包括金融边界理论。金融发展有无约束边界?理论上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有,边界在哪里?这是金融发展的“度”的问题。因此,金融边界理论,是弥补金融发展理论在金融约束边界研究方面的空白而提出来的。论文基本结构:共分8章。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总体框架、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2章,金融边界理论溯源与文献综述。鉴于鲜见金融边界理论研究的专门文献,从溯源的角度主要挖掘了马克思货币信用和虚拟资本理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和白钦先以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边界思想,对其它有关金融边界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第3章,在对金融范畴和本质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基础地位,对金融来源于实体经济,又偏离实体经济,最终回归实体经济,进行了历史的、逻辑的论证,提出了金融边界理论范畴,给出了金融边界的内涵。第4章,基于金融的信用性、虚拟性、预期性等特征,和基于金融自由化趋势、融资结构“倾斜逆转”、政策推动,金融产业地位强化和金融投资“脱实向虚”等趋势,论证了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动力。第5章,基于国际和国内、存量和流量视角,运用国内外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对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进行了实证考察。第6章,对金融过度偏离实体经济进行了一般效应和极端效应分析。运用次贷危机经典案例,论证了金融过度偏离实体经济的危害后果。第7章,基于宏观和微观、经济和金融理论相融合的统一视角,构建了金融边界假说模型。并初步探析了金融边界的客观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特征。第8章,从金融边界的视角,在金融监管、货币管理、金融制度建设、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金融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对策。论文具有理论命题创新、研究视角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的鲜明特点。论文首次对金融边界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索性研究,从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给出了金融边界的内涵,构建了金融边界假说模型;是对金融发展基础理论的创新、拓展和提升;为国家金融发展战略与决策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论文始终遵循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基础地位的主线,从实体经济金融化、金融资产货币化、货币资产实体化的历史的、逻辑的和现实的视角揭示了金融从实体经济出发,又偏离实体经济,最终回归实体经济的内在规定性。论文运用了哲学的、历史的、人文的、经济的、社会的、逻辑的、现实的、规范的、实证的综合的创新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克服了以计量为主经验论证的单一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体现了金融问题是社会人文科学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