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肪定向沉积和改善肉品质是肉鸡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性腺轴激素对脂肪代谢和定向沉积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利用去势公、母鸡为试验模型,分别与对照组对比,分析脂肪含量、肉品质、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腹脂和胸肌组织中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从组织和分子水平系统研究性腺激素的变化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为提高肌内脂肪含量的优质肉鸡肉品质选择技术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一:去势鸡脂肪含量和肉品质的变化以北京油鸡为素材,在3周龄对公、母鸡进行去势手术,与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共四组。分别在13周龄(每组10只)、17周龄(每组20只)和22周龄(每组10只)屠宰测定。结果表明:1)公、母鸡去势后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肝脏总脂含量显著增加(P<0.05),腹脂率显著提高(P<0.05)。2)去势改善了鸡肉的色泽、嫩度和风味,肉品质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IMF含量显著增加(P<0.05),肉色红度降低黄度升高(P<0.05),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肌纤维变细密(P<0.05),肌苷酸(IMP)含量增加,脂肪酸含量与组成发生改变。试验二:去势鸡性腺激素变化对脂肪沉积的影响对13、17和22周龄鸡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含量进行测定,检测17周龄鸡腹脂与胸肌中T、E2和FSH含量及其受体表达变化,并对腹脂重与激素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公鸡去势后随周龄增加血清T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腹脂和胸肌中T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且公鸡腹脂重与血清、腹脂中T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2)母鸡去势后随周龄增加血清E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腹脂中E2含量与ESR1受体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腹脂中FSH含量与FSHR受体表达量有升高的趋势,母鸡腹脂重与腹脂E2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试验三:去势对鸡脂类代谢的分子调控机理选取17周龄去势组与对照组的公、母鸡为研究对象,利用表达谱测序技术分析腹脂(n=3)和胸肌(n=3)中脂质代谢基因表达变化及相关信号通路。综合以上结果表明:1)腹脂和胸肌中差异表达基因均显著富集在ECM受体互作途径、焦点粘连和细胞黏附分子信号通路(P<0.05),说明这些通路可能在调控鸡脂类沉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鸡去势后性腺激素发生改变,由类固醇生物合成及脂肪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介导,导致腹脂中脂类合成基因(SCD、MSMO1、FABP7等)上调,脂肪分解(MGLL)和类固醇合成(CYP2D6)基因下调,促进腹脂沉积(P<0.05)。3)公鸡去势后T含量下降,由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及胆酸生物合成、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介导,可能通过上调胸肌中CD36,下调DIPOQ、AKR1D1和CYP2D6等脂类代谢基因表达促进IMF沉积;母鸡去势后E2含量分泌减少,FSH含量升高,由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介导,可能通过上调胸肌中PECR,下调HSD17B12和EPHX2等脂类代谢基因表达促进IMF沉积(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