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救灾以及灾后恢复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在相关规划的制定中纷纷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其规划内容,由此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不断增多,城市安全等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目前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普遍存在重“量”不重“质”等现象,其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同时,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场地选址转移到场地内部的空间布局设计以及服务能力优化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绵阳市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服务能力研究,以期对今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促进其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对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建立了一套以安全性、可达性、规模容量、应急配套设施、应急管理5个方面,14个评价指标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了以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权重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研究区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整体评价。以ArcGIS为数据存储平台,根据绵阳市地形、道路、人口、医院、消防等信息建立研究区范围的数据库。利用ArcGIS软件,结合实地调研对各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可达性、规模容量、应急避难设施、应急管理5个方面中的14个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综合各方面评价结果得到研究区内47所应急避难场所中,服务能力较好的有11所,服务能力一般的有30所,服务能力较差的有6所,总体上绵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能力达到中等水平。(3)样本案例分析。从服务能力较好、一般、较差的应急避难场所中分别选取一所为代表进行具体分析,找到现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应急配套设施缺乏,场所内布局不合理,缺少应急管理等,最后针对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