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是该结合带南缘最具代表性的矽卡岩(斑岩)型铜金矿集区。本文以区内尕尔穷及嘎拉勒两个矿床为重点解剖对象,采用详细的地质编录、系统的光薄片镜下鉴定、高精度成岩成矿年龄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深入开展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演化过程、成矿构造背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成矿规律,建立矿床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对于矿集区内及区域找矿有重要指导意义。尕尔穷矿床由产于石英闪长玢岩中的斑岩型钼(铜)矿体+产于接触带矽卡岩中的矽卡岩型铜金钼矿体+产于构造破碎带中的铁氧化物铜金建造型矿体“三位一体”矿体构成,嘎拉勒矿床则产出单独的矽卡岩型铜金矿体;尕尔穷矿床发育以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透闪石+绿帘石+绿泥石为代表的钙质矽卡岩,嘎拉勒矿床则发育以镁橄榄石+尖晶石+蛇纹石+金云母+水镁石+绿帘石+绿泥石为代表的镁质矽卡岩,均具有一定的矿物及矿化分带。矿床中铜、金、银等主成矿元素均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出现,其中金可见有裂隙金、粒间金、包体金、薄膜金、类质同象五种形式。系统的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矿集区内共存在着6期岩浆活动,包含了成矿前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火山-侵入岩浆活动、晚白垩世主成矿期火山-侵入岩浆活动以及成矿后晚白垩世侵入岩浆活动。其中尕尔穷矿区成矿母岩-石英闪长岩成岩年龄为87.1±0.4Ma(MSWD=0.88),稍晚于嘎拉勒矿区成矿母岩-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年龄为88±1Ma),他们的εHf(t)值分别在3.5~10.5与5.84~9.20之间,显示幔源源区特征。矿集区内主要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Th等),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Hf、Zr、Yb、Ti等)特征,体现出弧岩浆的特征。尕尔穷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86.87±0.50Ma(MSWD=0.52),嘎拉勒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88.55±0.60Ma(MSWD=0.60),两矿区主要成岩成矿作用时代基本一致,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晚白垩世成矿事件,二者属于同一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产物。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为中高温-中高盐度至中低温-中低盐度演化流体,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成矿后期有天水混入,流体减压沸腾是金属元素沉淀的重要机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为壳幔混源型,主要来自于地幔。综合前述研究与区域构造演化,识别出了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碰撞构造演化阶段耦合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发现了斑岩型+矽卡岩型+铁氧化物铜金建造型“三位一体”的矿体组合类型,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建立了燕山晚期与幔源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成矿亚系列,提出了矿集区成矿作用主要与南羌塘陆块与拉萨地体之间的陆-陆碰撞有关,成矿岩浆起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的新认识。在矿床成矿模式及勘查模型基础上,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填图及标志性矿物识别等方面成果对矿集区外围开展了成矿预测,同时为区内及区域找矿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