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养食疗,是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为丰富的内容。自古药食同源,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进入21世纪的今天,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防治疾病以获得健康体魄,已备受现代人关注。古人有“治未病”之思想,今天依然提倡“防患于未然”。本文以宋以前食养食疗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先秦源头探起,继之汉晋南北朝的积累,然后到隋唐食养食疗的集成,勾画出宋以前食养食疗的继承和发展轨迹。同时对宋以前有关食养食疗的文献进行收集、归纳、整理研究,探讨这段历史时期食养食疗的特点,不仅具有历史文献价值,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史前时期史前时期,即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传说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我们的祖先以“原始群居”形式生活着,他们的食事情景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先民们逐步意识到到食物对于维持人体健康、抵御疾病发生的重要意义,食养食疗开始萌芽。后燧人氏钻木取火,人类开始熟食,使得食养食疗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待神农教人稼穑五谷后,食养食疗与农业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因此,此时期以“药食同源”、“火的发明和使用”、“神农”为重点来论述。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包括开始有文字记载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药酒的酿制、烹饪水平的提高,对食养食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时期现存的文献不多,关于食养食疗的内容,除一些传世、出土医学文献外,还散见于非医学典籍中。从文献可知,周代已设有“食医”一职,宫廷食医的设立,标志着食养食疗的初步形成。本文总结了孔子、管子、吕不韦等诸子关于饮食卫生、饮食养生的见解。介绍了《山海经》和马王堆医书中关于食养食疗的记载。本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丰富了食养食疗内容,奠定了食养食疗的理论基础,即“平衡膳食、寓疗于养”、“饮食有节、促进健康”、“谨和五味、预防疾病”。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食养服食之风盛行,经历了先“服食”后“服石”的过程,服食之物多为黄精、胡麻、茯苓等具有补益性质的食物本草,丰富了食养食疗的内容。“服石”却是食养食疗史上的一股逆流,对其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草经集注》将食物本草从药物本草中分离出来,在本草书中单列“果、菜、米”部,促进了后世食疗本草专书的形成。秦汉以降,食疗方逐渐发展,有复方,有单验方,为医家所重视,被老百姓所利用,大大推动了食疗的发展。此时期的食疗方仍存于医方书中,与其他药方混杂在一起,没有单列一门或以专书出现。隋唐时期隋唐时期,食疗尤为普遍,犯病之后,先选择食疗,食疗不愈,然后选择药疗,且疗疾多种,形式多样。《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设“食治”专卷和“养老食疗”专篇,此时期出现食疗专著《食疗本草》,为后世食疗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介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食疗本草》、《食医心鉴》、《外台秘要方》、《医心方》等书中关于食养食疗的内容,列举了各书中关于食治内外妇儿各科的方药。同时,药膳在唐代兴起,本文主要论述了几种与中医食疗密切的药膳,包括药粥、药酒、药煎、药菜、药饮,为以后药膳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讨论本文讨论部分,通过对宋以前中医典籍有关食养食疗内容的分析,得出宋以前食养食疗以食疗内容为主的结论。继之对《千金要方·食治》、《千金翼方·养老食疗》、《食疗本草》、《食医心鉴》四书进行统计分析,认为食养食疗原料以植物类为主,植物类原料中又以食物为主。利用这些原料,形成了以“汤液类”为主的食疗方法。同时本文还就道教服食补养和中医食养食疗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道教产生后,许多道士都兼通医学,晋唐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既是医家,又是道家,即所谓“道医”,均为食养食疗的身体力行者,在著书立说时,把服食补养的药物和方剂载入其书中,为中医食养食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道教的服石炼丹却使得不少人因此丧命,直接违背了道家“贵生”思想,为食养食疗史上的一股逆流。总之,本文对宋以前食养食疗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学、历史学、统计学等方法,在搜集史前、先秦至隋唐时期有关食养、食疗史料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提炼,以这一历史时期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人物和著作为主轴,勾划出宋以前食养食疗的发展轨迹,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但愿通过这些研究能够抛砖引玉,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食养食疗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传统的饮食疗法能够发扬光大,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