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上的各种丑闻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不道德的行为?Bandura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提出了道德推脱的概念,为解释个体(不)伦理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王兴超、杨继平首次系统地将道德推脱的理论、概念、测量引入中国,重点研究了道德推脱的结果变量(道德决策和亲社会行为等),报告了人口学变量对道德推脱的影响,但并未对道德推脱的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然而,通过对道德推脱影响因素的探讨,可以更好的理解和预测特定人格特质的个体在何种组织氛围下更倾向于产生道德推脱,对组织的领导者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道德推脱问卷、人际反应指数量表、组织伦理气氛问卷、伦理行为量表、马氏量表IV和Marlowe-Crowne的社会赞许性量表对随机选取的我国448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层次回归分析、优势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Sobel检验等方法,探讨了我国企业员工道德推脱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对其的贡献率,并进一步分析道德推脱对其自变量影响其因变量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共情、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组织伦理气氛对道德推脱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共情的贡献率最大。第二,在道德推脱对共情影响效果的中介效应研究中,道德推脱在共情—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第三,在道德推脱对马基雅维利主义影响效果的中介效应研究中,道德推脱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第四,在道德推脱对组织伦理气氛影响效果的中介效应研究中,道德推脱在组织伦理气氛—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最后,本研究总结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