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微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对人体固有菌群的研究与认识。呼吸道黏膜表面和其他与外界相通的黏膜组织一样,定植着相对稳定和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种群。咽峡部由于受到解剖部位、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构成了有别于呼吸道其他部位的独特微生境。本课题采用半定量培养、API表型分类结合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方法,就咽后壁微生物种群结构与呼吸道炎症性病理改变的关系;固有种群是否具有抵御外籍菌入侵、控制群落结构完整性和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α-溶血性链球菌及其代谢产物是否具有针对病原微生物的定植抗力和生物拮抗功能;如何建立简单的基因分离分析技术,实现对难培养细菌的快速分类鉴定和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等问题,从2000年6月至2002年3月对980份呼吸道咽后壁黏膜样品进行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得到以下结果: 1.正常人咽后壁常可分离到6-8个菌属,13-17个菌种。检出率依次为:链球菌属、奈瑟氏菌属、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梭形菌属及放线菌属等。种群丰度与密度类随年龄和季节有波动。α-溶血性链球菌群是微群落种中的重要峰顶种群之一,与宿主保持着终身关系。7%的正常人群携带优势致病菌,13%的学龄儿童非细菌性病原菌阳性。农村贫困人群真菌的带菌率较城市人群高2倍。 2.种群波动显示了黏膜病理改变,外籍菌与原籍菌的演替和消长反映了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固有微生物群落内部紊乱常由慢性炎症、抗生素及类固醇激素过量使用导致。宿主外环境变化对呼吸道病原菌定植有肯定的影响,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高峰发生在低温和气温骤降频繁时期。β-溶血性链球菌中的马链球菌亚种、犬链球菌、咽峡炎链球菌检出率在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