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各项运动的基础有“运动之母”的美誉。田径运动也是奥运会上影响最大、金牌总数最多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不仅直接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吉林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田径英才,曾经有吉林省选手成为了全国冠军、亚洲冠军、奥运冠军、乃至世界一流选手。在全省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吉林省田径运动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如今在全国运动会前八名名单上很少见到吉林省选手,甚至还有很多项目都没有运动员参加比赛。这说明吉林省的田径竞技运动后备人才不足,一线运动员青黄不接,二线运动员后继无人,进一步拉大了与山东、江苏、广东等田径强省的差距。本文将全面、系统地研究吉林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制约吉林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找出吉林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适合吉林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对策和建议,为吉林省相关职能和决策部门提供理论参考。最终得出如下结论教练员在训练中是主导者,是训练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承担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和输送工作。吉林省教练员的构成中青壮年教练员不足,多数教练员面临退休,培训次数少,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吉林省青少年一线运动员与二线运动员的比值约为23.02%,二线运动员与三线运动员的比值近为20.39%,吉林省青少年运动员没有过早的进入专项化,能保证其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符合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的。在所有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中16-18岁运动员占总人数的37.17%;14-15岁运动员占14.6%;吉林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年龄分布较合理。吉林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不够科学,主观经验所占比例大,而客观量化指标的应用较少;农村的运动员相对比城市的运动员更有发展潜力;运动员虽然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总体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吉林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不能满足人才输送的要求,培养形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采用“体教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由于是起步阶段,导致衔接不当人才流失。建议如下:吉林省体育工作者应从思想和理论的高度树立人本思想,转变观念,实现田径后备人才的科学发展。通过加强教练员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切实解决训练、管理过程中因教练员业务水平低和执教能力差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基层教练员提供更多学习深造机会,充分发挥老教练员的作用,实现以老带新的学习模式。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完善文化教育体制。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寻找教育和体育的契合点,摆正位置,理顺关系,利用我省专业体育高校的教育资源,大力扶植发展较好的体育传统项目的学校,走合作道路,实现新型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