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夜景照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众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生态园地等由于多种原因,开始面临夜景照明,而照明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本文在深入调研、综述国内外本领域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人工光照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即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采用单物种研究成果借鉴、现场实测和长时间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并针对即将进行夜景照明的颐和园展开系统研究。 本课题研究中对颐和园内的动物、植物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调查,分类梳理出光照习性,针对雨燕、昆虫、蚱蝉、松鼠等颐和园主要动物,选择典型栖居区域,对其光照习性进行了持续的现场实验及测量;并对自然月光、城市逸散光、建筑投光、水下LED灯具照明等多种照明方式进行了现场测量,得到大量数据。并根据其生物习性、生态学原则及动植物状况确定光照保护等级,结合现场照明实验数据,给出照明分级控制建议与照明指标建议。 在对颐和园夜景照明环境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针对颐和园中众多景观与生态元素的夜景照明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确立了颐和园夜景照明环境影响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分区应用,得到对即将实施的夜景照明更有针对性的照明限制意见。 本研究工作所建立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取得的成果,不仅对颐和园,也对我国众多面临人工照明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生态园地等的光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与平原城市不同,山地城市空间因为山地地形地物的介入,让城市空间变得更加丰富,但也伴随着更多城市空间问题的出现,这些空间问题最主要的体现是空间的狭小、不规整以及空间的
窗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以及现状无不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近代以来,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整个社会的物质、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人民对地球及其环境的不间断的物质索
本文首先明确研究模式,即抽象图示结合文字性描述。通过这样的研究模式对建筑空间序列的构成要素:空间、运动、感知、时间,进行内涵、图式方面的探讨,并对各要素进行分类。再以要
目前,我国的能源形势日益紧迫,节能降耗成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建筑的能耗在全国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建筑节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进行建
统筹城乡建设背景下,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当前农村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公共活动日益减少。另一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不得不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这迫使人们对消费型社会模式进行反思。 在这种背景下,处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
明长城九边十一镇所辖防区境内有明长城遗址及长城沿线的大量军事防御工事,而宛若长龙的边墙内,卫所、关隘棋布,堡寨、墩台林立,众多军事据点在广大长城沿边区域亦形成独特人文地
城市户外公共空间质量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户外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良好的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是提升户外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及小城镇战略的有序推进,西南地区小城镇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然而,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理位置偏僻及人才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了粗放
本论文以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为题材,以传统、现代、都市三个创作方向在近年来出现的新动向为研究主体,目的在于从日益复杂多元的建筑现象中解读出其背后所隐含的实质,并期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