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生命科学的发展,新核素的发现和应用,以及新技术的涌现,使得放射性核素近距离治疗肿瘤的研究日渐增多。125I粒子在临床上已被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特别是实牲肿瘤方面,如前列腺癌、肝癌;而空腔肿瘤应用较少。直肠癌作为一种高发的恶性消化系肿瘤,其放疗过去多局限于外放疗,对于组织间种植治疗的应用很少,其基础性研究也鲜见报道。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距离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后,对荷直肠癌裸鼠抑制肿瘤生长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探讨不同距离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抑制荷直肠癌裸鼠的可能作用机理;试图揭示125I粒子的杀瘤机制,为临床应用125I粒子治疗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方法:用雌性BALB/C裸鼠16只通过肿瘤细胞接种的方法,建立SW620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将荷瘤裸鼠分4组(每组4只),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待移植瘤长到一定的大小(约1.5cm)后,在四组裸鼠瘤体不同部位植入125I粒子(A 组:粒子植入肿瘤正中心;B组:粒子植入距肿瘤正中心外侧0.5cm;C组:粒子植入距肿瘤正中心外侧1.0cm;D组:粒子植入距肿瘤正中心外侧1.5cm),继续饲养21天后处死,期间以2天为1个单位观察肿瘤长径(a),短径(b),肿瘤体积(V=ab2/2),裸鼠体重(W);处死裸鼠时称肿瘤重量(w),计算抑瘤率;处死裸鼠后取肿瘤组织,癌组织经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染色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微血管密度记数(MVD)。
结果:
(1)移植瘤潜伏期为3.8±0.4天,1周时瘤结直径可达1.1±0.3cm。移植成功率为94%(15/16),无自然消退现象;
(2)植入粒子后,A组小鼠体重增加了6.06±0.23g,平均体重为24.67±2.80g, B组小鼠体重增加了7.85±0.33g,平均体重为25.45±4.01g;C组小鼠体重增加了9.76±0.54g,平均体重为28.36±6.44g;D组小鼠体重增加了10.09±0.55g,平均体重为28.49±6.65g。四组间相互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A-C=0.031,PA-D=0.028,PB-C=0.03,PB-D=0.004);A,B组和C、D组体重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值为PA-B=0.594、PC-D=0.533)。
(3)肿瘤体积:不同时间点肿瘤的体积变化可见各组实验侧肿瘤体积增长均慢于对照侧,以A组效果最明显;实验侧与对照侧均有统计学意义。植粒子前肿瘤平均体积实验侧与对照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植入后实验组裸鼠肿瘤的平均体积变化与对照组的体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8)。植粒子后对照侧肿瘤体积差异不明显。而实验侧除C-D组外,变化明显,有统计学意义。C-D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C-D=0.127)。
(4)处死时裸鼠瘤重:A组实验侧4.5±0.5g,对照侧6.88±1.12g:B组实验侧4.5±0.5 g,对照侧6.38±1.12g;C组实验侧6.75±0.75g,对照侧7.75±1.55g;D组实验侧7±0.5g,对照侧7.83±1.67g;统计结果:实验侧与对照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为0.007),对照侧四组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值分别为:PA-B=1.0,PA-C=0.152,PA-D=0.11,PB-C=0.121,PB-D=0.67,PC-D=0.924)实验侧四组间相互比较部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分别为:PA-C=0.035,PA-D=0.006,PB-C=0.031,PB-D=0.004);A,B组实验侧瘤重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值为PA-B=1),C、D组实验侧瘤重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值为PC-D=0.814)。
(5)抑瘤率:A组为34.55%;B组为29.41%:C组为12.90%:D组为10.60%。
(6)病理学形态:对照组瘤有的中心很少见出血,坏死灶少见且坏死面积较小;实验组瘤粒子植入部位周围可见大面积坏死区,整个瘤体内可见散在的不规则形状的小面积坏死灶,尤其是A、B组明显。
(7)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组MVD减少。实验侧与对照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为P实验与对照=0.013)。
结论:
(1)SW620直肠癌荷瘤裸鼠动物模型是进行放射性粒子对直肠癌治疗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的良好模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和观察。
(2)确证了125I粒子治疗直肠癌是有疗效的,而且安全可靠,可以推荐临床应用。
(3)验证了125I粒子对直肠癌治疗的有效性距离为植入距瘤体中心0 cm至1.5cm;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的最佳推荐距离为:植入瘤体正中心和距瘤体中心0.5cm.
(4)125I粒子组织问植入可抑制肿瘤生长,引起组织坏死。原因可能有二:
1)T射线照射引起小血管损伤,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并可导致细胞膜系统破坏:
2)同时T射线的直接作用破坏肿瘤细胞生物活性分子的分子结构,影响其功能。
(5)本实验尚有一些不完善和可进一步研究之处,将在今后的实验当中予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