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空间要素与绿色发展空间的反馈机制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ch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于18世纪进入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上世纪中叶至今,人类已迈进生态文明时代,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的社会形态。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意见,而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潮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进入超负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对的难题。在此背景下,依赖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最有效的解决路径,而人是一种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也是绿色发展中的重要要素,其参与了生产过程,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目前,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人口要素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不明确,因此,有必要研究人这一重要要素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绿色发展。而明确人口在绿色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实质上就是从空间的角度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绿色发展空间的关系,其需要对人口在空间的不同属性结构进行细致的刻画与分析。本文梳理了绿色发展的研究成果。从水文保护、绿色保护、文物保护、地质灾害保护和环境保护这五个角度,运用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对绿色发展空间进行刻画,并构建包括9大类21小类要素的绿色发展空间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方法与空间分析技术,量化指标转化为不同类型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梳理了人口资源的研究成果,将人口要素划分为资源型人口和创新型人口,并在GIS计算方法的支撑下,获得两大类人口空间要素的分布格局。最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人口空间要素与绿色发展空间的反馈方程及反馈机制。论文以成都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上述研究方法,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创新型人口的增加,提高了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潜力,导致土地需求下降。通过创新型人口的增长,在保持经济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绿色发展空间中承载人口的适宜建设区面积明显减少,创新型人口增加与传统资源型增加提升相比,前者驱动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承载的人口密度显著提升。(2)创新型人口的增长对绿色发展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其适宜建设区面积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增加,限建空间和禁建空间得到有效的保护。传统资源型人口的增加对绿色发展具有负面激励作用。其适宜建设区面积大幅度增加,适度建设区面积显著减少,极大的占用了区域未来潜在的利用空间。(3)本文在方法上,建立了一套基于全空间尺度下的要素表达、格局划分、成因反馈的分析框架,为分析人与绿色发展空间之间的协调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
其他文献
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区银狐洞景区灰岩矿矿山废弃地为试验区,进行3S(GIS、GPS、RS)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本文的总体思路是在获取研究区环境因子并对其进行分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标志,“旅游促进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共识。因此,“发展旅游”、“推进城镇化”正在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且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状况对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三江源地区土